|

樓主 |
發表於 2019-9-23 17:12:24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下嘗試用戰場指揮官理解架構,做解析
軍事指揮官的理解架構的兵、武、術、略、執、氣。
我提出這個理解架構,是希望告訴軍事指揮官,面臨一場戰爭或戰役,可以依照這個
架構,在各個面向做自己能做的最好準備。
但是從寫一個歷史事件的角度來說,我不可能將"當時"的軍事指揮官如何考量這些面向
中的議題的心路歷程,說得一清二楚,只能選擇性的就我閱讀的資料,挑選一些比較有
趣、或值得注意的議題來加深讀者的印象。請讀者注意這些前提。
西奈戰線
兵力
在六日戰爭時,以色列的全國總兵力約25萬人,包含他的預備役和義務役的可動員兵力。全國25旅
中,九個是裝甲旅、六個機械化旅、10個步兵旅(含傘兵旅)。傘兵旅扮演菁英突擊部隊的角色。
全國分為三個區域指揮部: 北部、中部、南部。以色列的師比較奇特,稱為ugdas,屬於任務編組型。
西奈戰線的塔爾師,就屬於任務編組,由三個旅組成。第七裝甲旅、第60機械化旅、202傘兵旅,若
干的支援部隊。葉飛師含兩個裝甲旅,第200、520裝甲旅。沙龍師有三個旅第14裝甲旅、99步兵旅、
80傘兵旅,含若干支援單位。總數約7萬士兵、700輛戰車。
詳細可參閱六日戰爭的以色列戰鬥序列。
埃及方全國總兵力約16萬人,西奈半島部屬了10萬人900輛戰車。由四個步兵師、兩個裝甲師、一個
機械化師,和4個獨立步兵旅、4個獨立裝甲旅組成。
武器戰術
阿拉國國家的武器做綜合性描述,並未單獨分開。
型式
| 阿拉伯軍
| 以色列軍
| 戰車 | 埃及、敘利亞、伊拉克使用T-34/85, T-54, T-55, PT-76, 和蘇聯二次大戰時的SU-100/152。約旦使用美國製M47, M48, 和M48A1巴頓戰車. Panzer IV(四號戰車), Sturmgeschütz III (納粹德國)Jagdpanzer IV (納粹德國,敘利亞使用) | M50 、 M51 Shermans(薛曼戰車改進版), M48A3 Patton(巴頓戰車), Centurion(百夫長戰車), AMX-13. 戰爭前,百夫長已經升級英製 105 mm L7 gun. 薛曼戰車升級105 mm法國砲及其他砲塔、履帶、懸吊系統. | 步兵戰鬥車
| BTR-40, BTR-152, BTR-50, BTR-60 APCs | M2, / M3 Half-track, Panhard AML | 砲兵武器 | M1937 Howitzer, BM-21, D-30 (2A18) Howitzer, M1954 field gun, M-52 105 mm自走砲(約旦使用) | M50 self-propelled howitzer 和 Makmat 160 mm self-propelled mortar, Obusier de 155 mm Modèle 50, AMX 105 mmSelf-Propelled Howitzer
註: canon加農砲, howitzer榴彈砲, motar臼砲,可以用砲彈的曲率簡單分類,canon 彈道低伸,howitzer比較高、射速較慢。motar彈道拋物線最高、射速最慢。
| 飛機 | MiG-21, MiG-19, MiG-17, Su-7B, Tu-16, Il-28, Il-18, Il-14, An-12, Hawker Hunter(約旦和伊拉克使用) | Dassault Mirage III(幻象三型), Dassault Super Mystère, Sud Aviation Vautour, Mystere IV, Dassault Ouragan, Fouga Magister(可對地攻擊的教練機), Nord 2501IS 軍事貨運飛機 | 直升機 | Mi-6, Mi-4 | Super Frelon, Sikorsky S-58 | 防空武器 | SA-2 Guideline, ZSU-57-2(車載)
| MIM-23 Hawk, Bofors 40 mm | 步兵武器 | Port Said submachine gun, AK-47, RPK, RPD, DShK HMG, B-10 and B-11 recoilless rifles | Uzi, FN FAL, FN MAG, AK-47, M2 Browning, Cobra, Nord SS.10, RL-83 Blindicide 步兵反坦克武器, 106 mm 吉普車載無後座力砲 |
對於各兵種戰術,本文無法做太多描述。但是一般認為地面部署方面埃及還是採用蘇聯的軍事
教範,步兵防守強化陣地,做靜態防禦。裝甲部隊在縱深位置,做彈性防禦。
空中攻擊是本次戰爭的重點,關於以色列空中戰術的描述,有部分文獻說明到"埃及的防禦設施
非常薄弱,沒有機場有能夠保護戰機的堅固機堡(強固的飛機避難所)。在轉向埃及之前,大多數
以色列戰機先飛向地中海,低空飛行以避開埃及雷達探測。少部分則由紅海進入"。"由於以色列
飛機飛行在埃及雷達偵測範圍的最低高度以下,並遠低於SA-2地對空飛彈可以擊落飛機的最低點
,因此雷達是否能偵測到,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我看到有文獻說到,這場戰爭美國其實也參與很深,有文章寫道,這個攻擊計畫根本是在五角大
廈寫好的,美國為了削弱納瑟的影響力,也想藉由這樣的軍事勝利,間接打擊納瑟、更深層的是
蘇聯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雖然我們沒有看到美國派遣直接兵力參與其中,但我認為美國提供
的軍事情報一定幫了大忙。雖說一般概念中,埃及軍打不過以色列軍,但是從戰史的描述中可知
,埃及在加沙走廊、阿布阿格拉依然是重兵部屬,並沒有放鬆防衛。埃及軍一樣抵抗的很英勇、
也很激烈,但是這次作戰的結果,以色列方似乎比上次更容易取得勝利,每次攻擊都更能切中埃
及軍的弱點,所以能很快的突破。當然我不知道這是武器差異的結果,還是情報精準性的結果,
我沒有證據說明理由,這只是我個人的懷疑。
指揮官戰略
以色列方
以色列這次的攻擊計畫強調奇襲,最重要與最成功的奇襲無疑的是空中行動。除了躲避雷達的方
法外,當然埃及當時的防空系統也有諸多漏洞,看來好運也站在以色列這邊,埃及的西奈的防空
雷達也恰好關閉,防止誤擊埃及自己的阿密爾元帥。從二次大戰後到今天(2019年),擁有空優幾
乎是戰爭中首要的一件事情。精準的情報我相信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戰史文獻中,對此著墨的
不多。
同時基於攻擊兵力最大化原則,以色列先處理埃及,再轉過頭去攻擊敘利亞。順序上的考量,一
方面埃及是所有阿拉伯國家軍力最強者,同時影響納瑟的政治威望,先攻擊埃及,若不成功,以
色列則可以縮小被影響層面,應該也是主要考量。
從文獻上看來,埃及應該預期以色列會走南路路線(孔提拉-納扣路線),這是1955年沙龍傘兵旅的
侵入入線。但從狀況圖看埃及的配置,看不出來埃及對加沙走廊、阿布阿格拉位置有放鬆防禦的
跡象,這兩個地方的部隊,看起來也盡忠職守,抵抗的很激烈。不過這次的入侵加沙走廊和阿布
阿格拉,成效應該比1955年那次順利,可能是掌握空優,武器裝備也比較好。
埃及方
埃及方在西奈的陸軍軍力配置,並沒有偏廢哪個位置。雖然整體來說,埃及打不過以色列,或許
武器戰術等方面的影響比較大,這一點從埃及是防禦者,傷亡依舊比較大可看出端倪。
執行力
以色列方
因為執行力多是指揮官自己的內心評價,戰史的歷史記載不會從這個觀點出發,除非有太特殊的
狀況,否則不會被寫在歷史中。這場戰爭看起來以色列很順利的解決埃及的幾個重點防衛區,執
行力並無特殊記載。表示準備和執行都是非常好的。
埃及方
先以埃及的空軍來看,以色列掌握了精準的情報,不管是戰略層面還是戰術層面,將整個奇襲的
功效發揮到最大,非常快速的解決了埃及空軍。埃及的防空單位怕誤擊自己的阿密爾元帥將雷達
關掉,這應該算是一個重大技術問題的缺失。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1960年代防空飛彈還在剛起步
的階段,技術還不成熟,說埃及的防空單位技術不佳,可能太過武斷。當然詳細原因是甚麼,我
讀過的文獻並沒有詳細的解釋。
埃及的陸軍來說,在抵抗的初期(加沙走廊、阿布阿格拉),表現應該算是符合預期,雖然還是被
以色列打敗,但沒有不戰而降的問題,抵抗也很激烈。但是阿布阿格拉陷落之後,埃及軍方驚慌
失措的撤退,不管是軍方高層還是基層單位,資料上基本上描述的都是失能狀態,如果了解詳細
原因應該可以當成我們很好的反面教材。可惜的是,為什麼造成指揮失能、撤退失序的因素,我
看到的文件中並沒有著墨太多。也無法做太多說明。
士氣
以色列方
在戰爭的剛開始階段,以色列執行任務的士兵,應該就是維持一般(他們國家)的水準。以色列
空軍本來就強調訓練精良,武器系統也跟得上時代。空軍雖然是最花錢的單位,以色列還是小
心呵護,希望維持中東地區的軍事優勢,空軍的效能在當時的中東地區是應該是首屈一指的軍
隊。當知道奇襲成功後,士氣必然更好。陸軍也會受到空軍成功的影響,應該也是士氣大振,
後續對突破加沙走廊和阿布阿格拉應該會有鼓舞效益。不過個人認為,空軍畢竟是技術軍種,
武器系統的效能應該比心理面的影響大。靠個人的勇敢,對空軍應該影響不大。
埃及方
我認為當埃及空軍一敗塗地後,應該會有不小的心理影響。不過我讀到文獻有說埃及空軍的殘
餘飛機,還使很勉強的執行空中任務(還是有150架次),對不明就裡的陸軍來說,影響不知道
是多少。但是當阿布阿格拉陷落之後,撤退命令一下達,導致埃及軍隊的精神崩潰,軍官丟棄
士兵,部隊和中央指揮系統無法聯繫,甚至有很多士兵被迫徒步穿越西奈沙漠,導致很多人渴
死餓死。甚至我有讀到資料說納瑟不希望西奈失敗的消息外傳,故意不救撤退士兵,讓士兵死
亡,減少外傳的機會。當然這段記載的真實性有多少? 實在令人懷疑。但是我想"失序"撤退造
成的混亂與失去抵抗意志,應該是相當嚴重的。這讓我想起二戰時期,德軍雖然節節敗退,但
總能緩緩退卻、逐步抵抗。撤退的問題可以靠訓練來補救嗎?還是很好的領導統御,比較重要?
還是好的參謀作業? 甚至是民族性的影響? 值得指揮官深思。
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
兵力
以色列在約旦方向部屬了40000名士兵(8個旅),200輛坦克。有兩個地區指揮部和此有關,中區
指揮部有五個旅,其中耶路撒冷旅和機械化哈雷爾旅,和古爾上校的第55傘兵旅主要面對耶路撒
冷。北區指揮部有一師(轄三個旅),駐守於北邊的約旦河西岸的傑立爾村(Jezreel Valley)。
整體的約旦國防軍有55000兵力,11個旅。9個旅(45000人、270台坦克、200件砲兵武器)駐紮
在西岸地區。約旦和美國的關係緊密,作戰坦克中250台是M-48巴頓,另外有為數可觀的M-113
裝甲運兵車。傘兵也由和美國合作的訓練學校施訓。約旦國防軍由著名的阿拉伯軍團(Arab Legion)
改編而來,人員長期服役,裝備佳、訓練好。以色列的戰後報告,評估約旦軍隊表現是專業的
(professionally),但總是流於快步、碎步的(half a step,可能是說行動太零碎、無法整體考量)的
應付以色列的行動。
武器戰術
約旦軍的主戰坦克為M-48,部隊中有大量的M-113和美式武器,空軍主要是12架的英製的獵人式
飛機( Hawker Hunter),關於武器戰術請參看上一節次,不重複說明。
指揮官戰略
約旦方
在六月份時,侯塞因國王同意約旦軍隊交由埃及管控,因此埃及將軍里亞德抵達安曼指揮約旦
軍隊,約旦軍因此在埃及受攻擊時,馬上就開始射擊耶路撒冷的目標,但從文獻中,看不出約
旦是否有占領耶路撒冷的整體計畫,雖然他們開火射擊也占領了政府大樓,但感覺上只是一種
報復性的行動。缺乏後續作為。其餘約旦河西岸的位置,約旦方感覺都是防守方,即使有攻擊
行為,感覺上也多是報復行動。也許因為兵力不足,約旦並沒有大規模的攻勢計畫、佔領計畫。
以色列方
相對的從文件描述上,可以感覺出來,以色列應該本來就有佔領耶路撒冷的計畫,約旦的戰鬥
相對比較零碎。以色列方在這個方向的攻擊,從文件記錄上感覺不到很多的奇襲成分,基本上
就是硬碰硬驅逐約旦兵力,約旦看來抵抗的很激烈,或許是以色列有空優的影響,以色列進行
驅離的過程看來還算順利。
執行力
以色列方
以色列是獲勝者,文獻紀錄上也沒看到對此有甚麼特殊的記載。所以這個節次並沒甚麼特殊
的地方要寫。倒是記錄上說約旦的M48是外部油箱比較脆弱。但不知道以色列第一次打壞這
個部位,發現是弱點後,是否很快的傳播到其他單位,讓他們學習。
約旦方
執行力大多是領導統御、攻擊計畫、後勤補給(參一~參四)的綜合評估,文獻記錄一般很少會
著墨在這個地方。如果只從文獻上觀察,約旦軍的執行力應該是高於其他阿拉伯國家,但遜
於以色列軍。這一點從戰役的傷亡數,可以看出端倪。約旦軍和以色列軍的傷亡比,比其他
阿拉伯國家小。這應該是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相對比起來,訓練佳、表現專業、裝備好的結果
。會輸給以色列軍,我想人數差異可能是主因之一,另外也可能是武器戰術上略遜一籌,因
為每場戰役的傷亡數,約旦軍還是比以色列多,因為約旦主要是防守方,傷亡數應該少一點。
(假設雙方的武器戰術的效能差異不大)
士氣
在士氣方面,文獻上並沒有特別的記錄。表示兩方的軍隊都表現符合預期,約旦軍雖然被驅
離耶路撒冷、約旦河西岸,但抵抗的非常英勇,並沒有虛應故事或不戰而降。和埃及軍不同
,約旦軍雖然是戰敗者,可是記錄上沒看到投降者,而且看起來是逐步退卻,而不是落荒而
逃。
戈蘭高地
兵力
敘利亞方
敘利亞在開戰前夕有ˊ63000總兵力,都沿著以色列邊界部屬,其中八個旅(含五個步兵旅)駐
守在強化陣地的防線(一說是9旅)。敘利亞軍隊在開戰前處於元氣大傷期,因為軍隊剛在
1966年有一次失敗的政變(註一),當時正處於清算期。中高階軍官人心惶惶,部分軍官被
捕下獄或被撤換,軍官團混亂、士兵素質不佳、領導統御也不佳、裝備操作也不良。根據
David W. Lesch(大衛雷斯區)教授的評論,當時的敘利亞軍隊簡直亂到無法想像,他無法
想像有一個軍事優勢的強敵在家門口,敘利亞怎麼會有這麼差的軍備武力。
註一: 如果不含2011年起的內戰不算,軍方牽涉的政變1949、1954、1963、1966、1970
共有五次。現在的阿薩德政權,在1970年的政變後上台。(本文寫於2019年)
以色列方
以色列方由北區司令部(下轄1、2、3步兵旅,37、45裝甲旅),攻勢開始時南區司令部的第
8裝甲旅,中區司令部的55傘兵旅增援。
武器戰術
敘利亞的主戰坦克是T34/85,另有SU-100驅逐戰車(自走砲),基本上這都還是二次大戰時
期的武器,對比以色列基本上已經更新到二次大戰後的武器水準,也就是說雙方的武器差
距可能已經達到10~20年差距。據文獻敘利亞的防禦由三綫的防線組成,除了壕溝外,每
隔一段距離有強化的堡壘(水泥化堡壘)。步兵旅據守在第一、二線陣地,裝甲旅在第三線
陣地待命支援。
詳細的武器說明請見埃及節次。
指揮官戰略
以色列方
類似埃及、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前線,雖然以色列主要的優勢是空優,但戈蘭高地多數是
水泥化的強化陣地,空襲效果不佳。但陸軍的事前詳細的規劃和準備,良好的執行能力,讓
以色列能夠順利解決堅強防禦的位置。以色列有詳細的敘利亞陣地情報,對攻擊行動的準備
有很大的幫助。但可惜的是目前我讀到的文獻,對於以色列戰略或戰術方法上並沒有著墨太
多,似乎並沒有很特別的地方。
敘利亞方
從戰史描述中,敘利亞方的指揮官並沒有戰略可言。基本上就是把部隊放在事先準備好的陣
地,然後讓他們各自抵抗。通常防守陣地被占領後,防守方會組織預備隊進行反擊,設法收
復丟掉的陣地,但在戈蘭高地的戰役中,並未看見敘利亞的反擊行動。
執行力
以色列方
這場戰役中,以色列軍隊是戰勝方,它們的表現從文獻描述看起來應該都符合期待。並無特
殊記載。
敘利亞方
從前面敘述可知,戰前敘利亞軍官團處於清算期,人心惶惶。軍隊所有的事項都處於混亂情
形,阿拉伯國家軍隊的領導統御因為還有很深的社會階級意識影響,所以向來都比較差。
有段文字描述"在設防的巴尼亞斯村,戈蘭尼旅的部隊只發現了幾名被鎖在其陣地上的敘利亞
士兵"。可以想見軍官和一般士兵的關係,這表示這個部隊幾乎已經沒有領導統御關係。
士氣
以色列方
我認為經歷了埃及戰線的勝利,對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前線的以色列部隊,會有很高的鼓舞作用。
從下列的描述中"在隨後的戰鬥中,雙方都傷亡慘重,以色列人失去了所有十九輛坦克和半履帶
車輛。以色列的營指揮官隨後命令他剩下的二十五名士兵下車,分成兩組,並向特菲卡的北側
翼和南側翼衝鋒。第一個到達南側翼掩體周邊的以色列人,將他的身體放在鐵絲網上,讓他的同
志們可以從他的身上跳過鐵絲網。"這樣的描述,顯示出部隊已經超出正常命令範圍的執行力貫
徹,如果沒有高昂士氣的支持,不畏犧牲的團體氛圍,這樣的損失率,早就已經讓部隊失去戰鬥
意志,需要撤退到後方進行整補。
敘利亞方
敘利亞在6月6日是想嘗試進攻的,但面臨以色列的空中攻擊,集結的部隊很快地被打散,而且
似乎對空中攻擊沒有適當的反擊方法,士氣低落最後就無力前進了。以防守來說,當以色列從9日
開始進攻後,敘利亞方初期的抵抗,算是英勇的。但可惜,以色列對各個防禦陣地的攻擊都是成功
地,而且看起來也沒辦法改變這個趨勢。6月10日早上,敘利亞人自己下令撤退後,以色列軍隊就
沒有遇到重大的激烈抵抗。而且為了支持聯合國的停火協議,爭取國際與論的支持,大馬士革電台
過早的廣播了庫奈特拉市的淪陷的消息,也過早的傳播軍隊已經投降的消息。這反而毀壞了敘利亞
軍隊的士氣,使它們不想留在戈蘭地區。
幸好以色列也接受停火協議。沒有一鼓作氣衝下戈蘭高地,打向大馬士革,否則敘利亞已經無險
可守。部隊的士氣低落加上無險可守,當時的敘利亞政權真的是危在旦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