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class="xi1 bm bm_c"> Please select To the mobile version | Continue to access the desktop computer version

Strategy War Map

 Forgot password?
 申請加入會員
戰略
Search
View: 5861|Reply: 1

1950.07~1954.11 韓戰

[Copy link]

148

Threads

189

Posts

193

Credits

Administrator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Post time 2020-7-7 11:05:15 | Show all posts |Read mod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orean_War

翻譯者: 陶盛濤


背景
日本帝國的統治(1910–1945)
日本帝國主義在第一次中日戰爭(甲午戰爭,1894–95)中摧毀了中國(清朝)對朝鮮的影響
力,在短暫的時間內,韓國由韓國人自己的大韓帝國統治。十年後,日本在日俄戰爭(1904
–05年)中擊敗俄羅斯帝國之後,日本於1905年通過《歐爾薩條約》將韓國當作保護國,然
後在1910年將韓國併入日本的領土內。《日韓吞併條約》

許多韓國的民族主義者逃離韓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919年在國民黨的中國成立。它並
沒有獲得國際認可,也沒有團結其他的民族主義團體,它與在美國的創始者李承晚有著脆弱
的聯繫關係。從1919年到1925年後,朝鮮共產黨在韓國境內和境外,領導著對日本的抗爭。

在中國,國民黨的國民革命軍和共產黨人民解放軍(PLA)都幫助將中國境內的朝鮮難民,
組織起來反對日軍,日軍也佔領了中國的部分地區。由李範奭領導的朝鮮民族主義者團體參加
了緬甸戰役(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由金日成等領導的共產黨軍隊在朝鮮和滿洲土地
上與日本人作戰。

在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中國、英國和美國都決定“在適當時候,韓國將自由和獨立”。

韓國分裂(1945–1949)
在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和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蘇聯許諾在歐洲獲勝後的三個月
內,加入盟國的太平洋戰爭。德國於1945年5月8日正式投降,三個月後,蘇聯於1945年8月
8日對日本宣戰。但這是在廣島原子彈爆炸後三天。到8月10日,蘇聯紅軍已經開始佔領朝鮮
北部。

8月10日晚,在華盛頓,美國上校羅斯克(Dean Rusk)和查爾斯·博涅斯特三世(Charles H.
Bonesteel III)被指派任務,將朝鮮分為蘇聯和美國占領區,他們建議北緯38度線為分界線。
這道命令被寫入了美國的日本投降第一號法令(該法令因為日本宣佈投降,於8月15日提出)。
羅斯克解釋了38度線的選擇,他說:“如果蘇聯不同意美軍可以到達的更北的位置情況下,
……我們認為將韓國的首都(首爾),包括在美軍占領區是很重要的。這是美軍的責任”。他接著
指出,他“由於缺乏立即可用的美軍部隊,以及時間和地理空間的問題,這將使得蘇軍進入韓
國地區之前,美軍很難超過38度線的北方”。正如羅斯克的評論所表明的那樣,美國懷疑蘇聯
政府是否會同意美軍超過38度線。然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保持了戰時的合作政策,8月16日
,紅軍在38度線位置停戰了三個星期,以等待美軍抵達韓國南部。

1945年9月8日,美國中將約翰·霍奇(John R. Hodge)抵達仁川,接受日本北緯38度線以南
的投降。霍奇同時也被任命為韓國的軍事總督,直接控制韓國,擔任韓國美軍軍事政府負責人
(USAMGIK 1945–48)。他試圖利用日本殖民統治的治理機構來維持統治,但面對韓國民眾
的抗議,這一個決定被推翻了。但霍奇的確在政府職位上,保留了曾經與日本殖民政府合作的
韓國人。這種人員留用的情形,在韓國國家警察部隊中尤其明顯,國家警察部隊後來必須鎮壓
大韓民國(簡稱ROK,由美軍扶植)境內的廣泛叛亂。在38度線以北,蘇聯扶植了朝鮮人民共
和國(簡稱PPK)。基於對共產黨的懷疑,USAMGIK拒絕承認PPK臨時政府。

1945年12月,韓國由美蘇聯合委員會管理,根據莫斯科會議的美、蘇商定,託管五年後給予韓
國獨立地位。但這個想法在韓國人中並不受歡迎,民眾開始暴動。為了遏制暴動,USAMGIK
在1945年12月8日禁止民眾罷工,並在1945年12月12日宣布了PRK革命政府和PRK人民委員會都
是非法組織。在爆發更大規模的平民動亂之後,美軍宣布戒嚴。

美國政府以美蘇聯合委員會無力讓韓國更進步為由,決定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一次選舉,以建立
一個獨立的朝鮮國家。蘇聯當局和朝鮮共產黨以不公平為由拒絕合作,許多韓國政治人物也抵
制它。1948年5月10日,在韓國南部舉行了大選。三個月後的8月25日,韓國南部地區也舉行了議
會選舉。

由此選舉產生的(南部)韓國政府於1948年7月17日頒布了國家憲法,並於1948年7月20日選舉李承
晚為總統。一般認為,這次選舉是由李承晚所操縱的。大韓民國(韓國)成立於1948年8月15日。
在蘇聯的朝鮮佔領區,蘇聯同意建立以金日成為首的共產黨政府。

蘇聯於1948年從朝鮮撤軍,美軍於1949年撤軍。

中國內戰 (1945–1949)
隨著對日戰爭的結束,中國內戰在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又恢復了。在共產黨人爭取滿洲的霸權
而努力的同時,他們得到了北朝鮮政府的物資和人力支援。根據中國內部的消息,在內戰期間
,朝鮮人捐贈了價值2,000輛鐵路車廂的物資,有數千名朝鮮人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共產黨軍)中
服役。朝鮮還為滿洲的中國共產黨,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避難所,使非軍事戰鬥人員可以與中國
其他地區的人進行通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朝鮮對中共勝利的貢獻並沒有被遺忘。為表示感謝,在解
放軍中服役的50,000至70,000名朝鮮退伍軍人連同武器,一起被送返北朝鮮。後來這些軍人,
在最初入侵(南部)韓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也答應在對韓戰爭中支持北朝鮮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列為對中國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
這個判斷的根源,是從19世紀中葉開始的清朝(中國)屈辱開始,而美國在中國內戰期間對國民
黨的支持,以及自由主義和共產黨之間的意識形態鬥爭,中國被美國反對共產主義者視為關
鍵戰場。為了提高中國在全球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地位,中國領導人採取了一項外交政策,要積
極推動中國周邊地區的共產主義革命。

南韓的共產主義騷亂(1948–1950)
1948年,南韓爆發了大規模的北朝鮮共黨政府支持的叛亂。南北韓之間,也進行了未宣戰的
邊界戰爭而加劇了這一騷亂。邊境戰爭有師級單位的交戰,導致雙方各有數千人喪生。大韓
民國軍隊的訓練,主要集中在平叛訓練而不是常規戰爭上。後來,他們在幾百名美國軍官組
成顧問團的協助下,並提供美式裝備。大韓民國軍隊(簡稱南韓軍,ROKA)成功地制服了游擊
隊,並在38度線上對付北朝鮮軍(朝鮮人民軍,KPA),取得了成功。在叛亂戰爭和邊界衝
突中,約有8,000名韓國士兵和警察喪生。

儘管叛亂的游擊隊聲稱支持北朝鮮政府,但第一次社會主義起義,北朝鮮政府並沒有直接參
與。1948年4月開始,在偏僻的濟州島上,這場運動,讓韓國政府大規模逮捕和鎮壓韓國工
黨,共造成3萬人喪生,其中包括14,373名平民(其中〜叛軍殺害了2,000人,韓國安全部隊
殺害了約12,000人。麗水-順天的叛亂,時間與之重疊,數千名叛亂者揮舞著紅旗,屠殺了所
謂的右派家庭。這導致了韓國政府的又一次的殘酷鎮壓,造成2,976至3,392人死亡。直到
1949年5月,事件宣布結束,兩次起義都被韓國政府鎮壓了。


1949年春天,叛亂勢力又再度爆發,當時山區的游擊隊(由叛逃者和北朝鮮特工支援)的襲
擊次數增加。叛亂活動在1949年底達到頂峰,韓國人民抵抗軍與所謂的人民游擊隊到處作戰
。這些游擊隊由朝鮮政府組織和武裝的,並得到了2400名滲透到邊界地區的KPA突擊隊的支
援,他們在9月發動了大規模攻勢,目的在破壞韓國政府的統治,為KPA的到來做好準備。但
這項進攻失敗了。不過,游擊隊已經在慶尚北道的太白山地區(大邱附近)以及江原道的邊
境地區牢牢紮根了。

在叛亂進行期間,自1949年5月起,ROKA和PKA在邊界上進行了多場營級戰鬥。1949年8月
4日,南北韓之間繼續發生嚴重的邊界衝突,數千名PKA部隊襲擊了位於38度線以北的ROKA
部隊。ROKA韓國第2步兵團和第18步兵團,雖然擊退了庫卡奉(第38度線以北)和忠武兩
個地方的PKA襲擊。但當衝突結束時,ROKA韓國部隊也“潰不成軍”。到1950年初,邊境衝突
事件顯著減少。

同時,在韓國內部的反叛亂活動也加強了;持續的平叛行動加上惡劣的天氣條件,最終使
有根據地的游擊隊,削弱了戰鬥力。北朝鮮的對策是,派遣更多的部隊與南韓的叛亂分子
聯繫起來,並組訓更多的游擊隊幹部。到1950年初,朝鮮滲透者的數量有12個單位,3,000
人。但所有這些叛亂單位都被南韓軍(ROKA)摧毀或分割。1949年10月1日,叛亂武力對全
羅南道和大邱,發動了三管齊下的進攻。到1950年3月,ROKA宣稱殺死了5,621名游擊隊,
繳獲1066支武器。軍事行動有效壓制了叛亂。此後,北朝鮮還進行了兩次起義的嘗試,派出
了兩個營規模的滲透單位,在金相鎬和金武鉉的指揮下,在和ROKA第8師的幾次交戰中,
第一營被殲滅。第2營被ROKA第6師單位的2個營的鐵鎚和鐵砧戰術殲滅,損失了584名KPA
游擊隊(喪生480人,俘虜104人),ROKA部隊損失69人,ROKA另外有184人受傷。 到
1950年春季,游擊活動已基本消退。邊界也很平靜。

戰爭前夕(1950)
到1949年,韓國和美國的軍事行動使南方的本地共產主義游擊隊的活躍人數從5,000人減少到
1,000人。但是,金日成認為,廣泛的起義削弱了南韓軍隊,北朝鮮的入侵將受到許多南韓人
民的歡迎。金日正在1949年3月開始尋求斯大林對入侵的支持,並前往莫斯科試圖說服他。

斯大林最初並不認為現在是進行朝鮮戰爭的合適時機。中共解放軍仍然處於中國內戰,而美
軍仍駐紮在韓國。到1950年春,他才相信戰略形勢已經改變:毛澤東領導的解放軍在中國取
得了最後的勝利,美軍也從朝鮮撤出,蘇聯軍引爆了他自己的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原子壟
斷地位。由於美國沒有直接干預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斯大林考量,他們在朝鮮打仗的意
願更低,而朝鮮的戰略意義對比中國則要小得多。蘇聯人還破解了美國和莫斯科使館聯繫用
的密碼,並且閱讀了美國的聯繫信件,使斯大林相信,韓國對美國而言並不重要,否則將導
致核對抗。斯大林根據這些亞洲事態發展,籌畫更具侵略性的戰略,其中包括通過《中蘇友
好,同盟和互助條約》向中國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

1950年4月,斯大林允許金日成進攻南韓,條件是毛澤東同意在需要時派遣增援部隊。對於
金日成來說,這是他實現朝鮮統一目標的機會。但斯大林明確表示,蘇軍不會公開參與戰鬥,
以避免與美國的直接戰爭。金日成在1950年5月會見了毛澤東。毛澤東擔心美國會進行干預,
但同意支持朝鮮的入侵。中國迫切需要蘇聯承諾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毛派遣更多的人民解放
軍退伍的朝鮮軍人前往朝鮮,並承諾將把一支軍隊移近到朝鮮邊境。毛的承諾實行後,戰爭
準備就加快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豐富戰鬥經驗的蘇聯將軍被派往朝鮮,作為蘇聯軍事諮詢小組。這些將軍
們在5月完成了襲擊計劃。最初的計劃,希望在朝鮮半島的西海岸的翁津(Ongjin)半島,引發
一場小規模衝突。北朝鮮軍隨後發動反攻,攻占首爾,包圍並摧毀南韓軍隊。最後階段則摧
毀韓國的剩餘部隊,並佔領包括港口在內的韓國其他地區。

1950年6月7日,金日成要求1950年8月5日至8日舉行朝鮮半島的全國性大選,1950年6月15
日至17日在海州市舉行協商會議。6月11日,朝鮮以和平方式向南方派遣了三名外交官。 但
李承晚徹底拒絕他的提議。6月21日,金日成修改了戰爭計劃,他準備對38度線進行全面攻
擊,而不是在翁津半島進行有限的行動。金日成擔心南韓特工知道翁津半島計劃,並且擔
心南韓部隊正在加強其防禦能力。斯大林同意這一計劃變更。

儘管在北朝鮮正進行這些準備工作,38度線地帶也經常發生衝突,特別是開城和翁津,通常
會由南韓軍故意發起衝突。南韓軍正在接受美韓軍事顧問小組(KMAG)的培訓。戰爭前夕,
KMAG指揮官威廉·林恩·羅伯茨將軍對南韓軍的能力很有信心,並吹噓任何北朝鮮的入侵,都
只會是“讓南韓軍練習的機會”。就李承晚而言,他一再表達征服北方的願望,包括6月18日美
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問韓國時。

儘管一些南韓和美國的情報人員預測北方會發動的襲擊,但因為之前也做出過類似的預測,
但都沒成真。所以對大眾的警告效力降低。這次,中央情報局雖注意到(KPA)朝鮮人民軍向
南運動,但僅將其評估為“防禦措施”,並得出結論認為入侵是“不太可能”。6月23日,聯合
國觀察員檢查了邊界狀態,但沒有發現戰爭即將來臨。

雙方軍力對比
在整個1949年和1950年期間,蘇聯人繼續武裝北朝鮮。在共產黨贏得中國內戰後,解放軍
的朝鮮族部隊被派往朝鮮。從一開始,中國就參與了韓戰準備的廣泛活動,根源可追溯到
中國內戰期間,中、朝共產黨之間的合作。 1949年秋季,解放軍的兩個師主要由朝鮮人和
中國人組成(第164和166師),這兩個師進入北朝鮮。其他較小的單位,也在1949年到達
。這些部隊不僅帶來了經驗和訓練,還帶來了武器和其他裝備,他們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模
一樣,只是換穿北朝鮮人民軍的制服。 1950年,中國解放軍的朝鮮退伍軍人繼續加強朝鮮
人民軍,第156師和前第四野戰軍的其他幾個部隊(也配備了裝備)於1950年2月到達;中
國解放軍第156師改組為朝鮮人民軍第7師。到1950年中期,大約有50,000至70,000名的前
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進入了朝鮮,這在戰爭前夕構成了KPA(朝鮮人民軍)武力的重要部分。
李光敏等幾位將軍是在中國朝鮮族出生的解放軍退伍軍人。來自中國的退伍軍人和裝備,蘇
聯提供的坦克、大砲和飛機以及嚴格的訓練,提高了北朝鮮對南方的軍事優勢;南韓軍由
美國軍隊武裝,主要使用小型武器,沒有坦克的重型武器。雖然較早的韓戰歷史,稱這些朝
鮮裔的中國解放軍退伍軍人,是從北朝鮮派去參加中國內戰的,後來才被送回北朝鮮。但學
者金東吉(Kim Donggill)最近研究中國的檔案資料,表明事實並非如此。這些士兵是朝鮮裔
的中國士兵,來自於中國歷史悠久的朝鮮族社區(在中國境內),並且和其他中國公民一樣,
被招募到中國解放軍。

根據1949年的第一次官方人口普查,北朝鮮人口為962萬。到1950年中期,北朝鮮軍隊的
人數為15萬至20萬,分為10個步兵師,一個坦克師和一個空軍師,擁有210架戰鬥機和280
輛坦克,它們已經在預定的集結基地,其中包括開城,春川,義亭市和王津。北朝鮮部隊
的武器,包括274輛T-34-85坦克,200門火砲,110架攻擊轟炸機,約150架雅克(Yak)戰鬥
機和35架偵察機。除了入侵部隊之外,更北方還有114架戰鬥機、78架轟炸機、105輛T-34
-85坦克和大約30,000名士兵的後備部隊。儘管北朝鮮和南韓海軍都只有幾艘小型軍艦,但
北朝鮮和南韓海軍,在戰爭中只當做海上砲兵幫地面部隊進行戰鬥。

相比之下,南韓人口估計為2000萬,但是他的軍隊沒有做好準備,裝備不足。到1950年6月
25日為止,韓國有98,000名士兵(65,000名戰鬥人員,33,000名支援人員),沒有坦克(美
國軍事顧問曾要求美軍提供,但被拒絕)和22架飛機的空軍部隊(其中包括12架聯絡機和10
架AT-6高級教練機,沒有戰鬥機、轟炸機)。有大批的美國陸軍和空軍在日本,但在南韓只有
200-300名美軍。

戰爭過程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黎明,朝鮮人民軍(PKA)在大砲火力的掩護下越過38度線。PKA說他們
會進攻,是因南韓軍隊(ROKA)首先發動攻擊,而PKA主要目的是逮捕並處決“強盜叛徒李承晚”
。戰鬥在西部的戰略要地翁津半島展開。ROKA最初聲稱他的第17團攻占了海州市,這個聲明
導致一些學者爭辯說,南韓人先開槍。

不管是誰先開槍,在一個小時內,KPA部隊就全面襲擊38線全線。PKA有一支由重砲支援的坦
克組成聯合部隊。ROKA沒有坦克、反坦克武器或重型大砲來阻止進攻。此外,ROKA在剛開
戰的幾天內零散地部署了他們的軍隊。

6月27日,李承晚與一些政府人員先從首爾撤離。 6月28日凌晨2點,ROKA炸毀了漢江上的
漢江大橋,企圖阻止PKA前進。當這座橋被引爆時,同時有4,000名難民想過橋,數百人當
場死亡。摧毀這座橋,也使漢江以北的許多ROKA單位陷於困境。儘管採取如此絕望的措施
,首爾還是在一天內淪陷。當淪陷時,有許多南韓國民議會的議員仍留在漢城,隨後有48
人誓言效忠北朝鮮。

6月28日,李承晚下令處決南韓境內可疑的背叛者。

ROKA原有95,000名士兵,在五天的時間裡,就是到6月25日,現在只剩22,000名士兵。在
7月初,美軍抵達時,ROKA剩餘部隊被放在於聯合國司令部的美國作戰指揮體系之下。

美國干預的原因
杜魯門政府對北朝鮮的入侵沒有準備。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森(Dean Acheson)說道,
韓國並沒有列入戰略性的亞洲防禦(共產黨)的邊界。杜魯門本人當時在密蘇里州的家中。
當時的軍事戰略家,更關心蘇聯對歐洲的威脅,而不是東亞。同時,美國政府擔心如果
中國人或蘇聯人介入戰爭,韓戰可能會迅速擴大為另一場世界大戰。


儘管美國政府中有些人,最初對是否捲入韓戰有所猶豫。但考量日本的狀況下,讓南韓發
揮地緣政治的作用。特別是在中國淪為共產黨統治之後,美國的東亞專家認為,日本是對
抗該地區的蘇聯和中國的重要力量。儘管美國沒有直接捲入韓國事務的國家利益考量,但
它靠近日本,卻增加了朝鮮半島的重要性。金東吉說:“了解到日本的安全,需要一個和平
的朝鮮半島,直接導致杜魯門總統做出了干預的決定……重點是……美國對北朝鮮進攻的反
應,出自美國對日本政策的考量。”

另一個主要考量是,如果美國干預,蘇聯可能會因此做出反應。杜魯門政府擔心,朝鮮戰
爭只是蘇聯的一種轉移性攻擊,一旦美國對朝鮮發動戰爭動作,戰爭就會升級到歐洲全面
戰爭。同時,“沒有任何人暗示聯合國或美國可以擺脫[這場衝突]。” 南斯拉夫-由於鐵托(狄
托)-斯大林分裂,而讓南斯拉夫可能成為蘇聯的侵略目標-而南斯拉夫對保衛意大利和希臘
至關重要。所以南斯拉夫是國家安全委員會上,在北朝鮮入侵南韓後,“主要危險地帶”名
單上的第一名。 杜魯門認為,如果沒有制止這場侵略,就會引發連鎖反應,這將削弱聯合
國的威信,並使其他地方也鼓勵共產黨的侵略。所以聯合國安理會應該批准使用武力幫助
韓國人,而美國應立即開始使用該地區的空中和海軍力量制止侵略。雖然如此,杜魯門政
府還是不敢做出使用地面部隊的承諾,因為一些顧問認為,僅靠空中和海軍力量或許就可
以阻止北朝鮮的進攻。

杜魯門政府仍然不確定這次襲擊,是否是蘇聯的一個考驗美國決心的伎倆。 但美國在6月
27日收到蘇聯政府的公報,表明蘇聯政府不會在朝鮮對付美軍。所以杜魯門政府認為,它
可以干預韓國而不會破壞美國在其他地區的承諾。

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案
1950年6月25日,聯合國安理會以第82號決議案譴責北朝鮮入侵南韓。自1950年1月起,
擁有否決權的蘇聯就一直抵制安理會的會議,除了抗議中華民國(台灣)在聯合國安理會中
擁有常任理事國身分(他們認為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經過辯論後,安全理
事會於1950年6月27日通過了第83號決議,建議成員國向大韓民國(南韓)提供軍事援助。
6月27日,杜魯門總統命令美國的空中和海上武裝力量幫助韓國。 7月4日,蘇聯外交部副
部長指控美國開始干預韓國的戰爭。

蘇聯用幾個原因對聯合國干預戰爭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戰。第83號決議所依據的韓國情報
全都來自美國情報;北朝鮮沒有受邀成為聯合國會員,這違反了《聯合國憲章》第三十
二條。最初的南北韓邊界戰鬥,本被歸類為內戰,現在干預戰爭超出了《聯合國憲章》
的範圍。83號決議案時,由於蘇聯當時是抵制安全理事會,沒出席。但從純法律觀點來
談,聯合國要決定這種行動,就需要包括蘇聯在內的所有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投票同意。

在入侵的幾天之內,KORA士兵(儘管部分對李承晚政權有忠誠疑慮)大批向南撤退,或向
北邊KPA叛逃。

美國的反應(1950年7~8月)
接到攻擊消息後,艾奇遜通知杜魯門總統說,北朝鮮入侵了南韓。杜魯門和艾奇遜討論
了美國的對入侵的對策,兩人同意美國有義務要採取行動,並將朝鮮的入侵與1930年代
的希特勒的侵略相提並論,結論是姑息政策的錯誤不能重演。必須調動美國的一些工業
來提供必要的材料、勞動力、資本、生產設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以支持朝鮮戰爭的軍事
行動。杜魯門總統後來承認,如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68號報告(NSC 68)(於1975
年解密)所描述的,對美國目標的全球遏制共產主義而言,對北朝鮮的入侵進行對抗是
至關重要:
共產主義在韓國的入侵行動,就像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人在二次大戰前的行為一樣
。我確信,如果南韓政府被允許攻陷,共產主義領導人將會大膽地,入侵更靠近我們自
己海岸的國家。如果允許共產黨人在不受自由世界的反對的情況下,強行入侵大韓民國
,那麼任何的小國家都不會有勇氣,抵抗強大的共產黨鄰國的威脅和侵略。

1950年8月,總統和國務卿獲得國會的同意,撥款120億美元用於在朝鮮的軍事行動。

由於戰後的軍事支出削減計畫和美軍政策上偏重於建立核轟炸機部隊,導致所有的軍事
部門無法利用傳統軍事力量對韓戰做出有力的反應。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拉德
利將軍面臨著重新組織和部署美軍力量的困難問題,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陰影
所影響。

杜魯門總統根據艾奇遜國務卿的建議,命令在日本的盟軍太平洋地區最高司令麥克阿瑟
將軍將軍事物資移交給在韓國的軍事單位,同時提供空中掩護和撤回美國僑民。總統不
同意美國單方面轟炸北朝鮮軍隊的建議,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保護中華民國(台灣),
中華民國政府曾要求在朝鮮戰場作戰。美國不同意台灣的戰鬥要求,以免挑起中華人民
共和國的報復。由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中立的防衛”台灣海峽(兩方都不得跨越台灣海峽)
,中國總理周恩來批評聯合國和美國的舉措,是“對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

北朝鮮軍PKA的南攻和釜山(1950.07~09)







大山戰役(Battle of Osan)是美國在韓戰的第一次重要戰役,從日本飛來的第24步兵師的前
鋒單位,稱為史密斯特遣隊有540名士兵。1950年7月5日,史密斯特遣隊在大山襲擊了KPA
,但由於沒有能夠摧毀坦克的武器。PKA擊退了美軍。結果是180名美國士兵喪生,受傷或
被俘。 KPA繼續向南推進,將平澤、天安和長知的美軍逼回,迫使第24師撤退到大田市
(Taejeon),KPA在大田戰役中將24師逼退;第24師有3,602人死亡,受傷或被俘虜的人有
2,962人。其中師指揮官威廉·F·迪安少將也被俘虜。

到八月,PKA人民軍穩步將南韓軍和美軍第八軍團向南逼退。隨著美軍採取了一系列代價
昂貴的後衛行動,人們敏銳地感受到杜魯門政府削減國防預算的影響。面對技巧純熟和領
導良好的PKA人民軍,美軍和南韓軍缺乏足夠的反坦克武器、火砲或裝甲車,美國人只好
撤退,PKA人民軍繼續向朝鮮半島南部前進。在前進過程中,KPA有系統地處決公務員和
知識分子來淨化韓國。 8月20日,麥克阿瑟將軍警告北朝鮮領導人金日成需對KPA的暴行
負責。到9月,聯合國部隊被包圍在釜山附近的朝鮮半島東南部的一個小角落裡。這條140
英里(230公里)的防禦周界,基本上以洛東江為界,ROKA和美軍被包圍在這個角落,約
占10%面積的韓國。

儘管金日成的早期成功使他預言,他可以在八月底結束戰爭,但中國領導人不那麼樂觀。為
了應對美國可能的軍事部署,周恩來獲得了蘇聯的承諾,由蘇聯的空中掩護來支援中國部隊
,並在高岡的指揮下在朝鮮邊境部署了26萬士兵。周恩來命令柴成文對朝鮮進行地形調查,
並指示朝鮮軍事顧問雷應夫分析朝鮮的軍事局勢。雷總結說,麥克阿瑟很可能會嘗試在仁川
登陸。周恩來在與毛澤東商討這可能是麥克阿瑟的策略之後,周恩來向蘇聯和朝鮮顧問介紹
了雷的發現,並向部署在朝鮮邊境的解放軍指揮官下達了命令。需要注意美國在朝鮮(對馬)
海峽的海上軍事行動做準備。

隨後在釜山防禦戰(1950年8月至9月)中,聯合國部隊承受了KPA的襲擊,該攻擊想要奪取
洛東江突出地的浦項(P'ohang)和大邱(Taegu)的城市。美國空軍(USAF)中斷了KPA
的後勤工作,每天進行40架次的地面支援突擊,摧毀了32座橋樑,停頓了大多數白天的公路
和鐵路交通。 KPA部隊被迫白天躲藏在隧道中,僅能夜間行動。為了不讓資源能流入KPA,
美國空軍摧毀了後勤倉庫、煉油廠和港口,而美國海軍的航空隊則襲擊了運輸樞紐。因此,
已經過度伸展的KPA,在南方無法取得補給。 8月27日,第67戰鬥機中隊的飛機錯誤地襲擊
了中國境內的設施,蘇聯呼籲聯合國安理會注意中國對這一事件的投訴。美國提議由印度和
瑞典組成的委員會來決定美國應支付的賠償金,但蘇聯人否決了美國的提議。

同時,日本駐防的美軍不斷派出士兵和物資,以加強釜山地區的防禦者。坦克營從美國大陸
直接從舊金山港部署到韓國的釜山港。到八月下旬,釜山陣地已準備好可戰鬥的500輛中型戰
車。1950年9月上旬,聯合國軍的士兵數比18萬的KPA,多了100,000名士兵。

仁川之戰(1950.09)








面對休息過後並重新武裝的釜山防御者及增援部隊,PKA人民軍的人員不足、補給不足;與
聯合國部隊不同,他們也缺乏海軍和空中支援。為了緩解釜山周邊的防禦態勢,麥克阿瑟將
軍建議在漢城附近的仁川實施兩棲登陸,距KPA戰線的後方超過160公里(100英里)。7月6
日,他命令美國第一騎兵師司令官霍巴特·R·蓋伊少將計劃在仁川的兩棲登陸。7月12日至14
日,第1騎兵師從日本橫濱出發,增援釜山地區的第24步兵師。

戰爭爆發後不久,麥克阿瑟將軍就開始計劃在仁川登陸,但五角大廈反對他。獲得授權後,
他督促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以及在韓國的聯合部隊。組成美國第10軍(由阿蒙德少將領
導),第10軍由第1海軍陸戰師、第7步兵師的40,000名士兵和大約8,600名南韓士兵組成。
9月15日,兩棲攻擊部隊在仁川登陸。美軍進行了軍事情報戰、心理戰、游擊隊偵察和長時
期的轟炸,使仁川登陸幾乎沒有碰到KPA的強烈抵抗:然而,大轟炸基本上已摧毀了仁川市
的大部分地區。

釜山防禦圈的突破
9月16日,第八軍團開始從釜山防禦圈突圍。林奇特遣隊由第7騎兵團第3營,和第70坦克營的
單位(C連和情報偵察排)奔馳了171.2公里(106.4英里),與大山的第7步兵師(第10軍)於
9月27日會合。第10軍也在首爾迅速擊敗了KPA的防御者,從而威脅在南部的KPA主要部隊,
KPA將被困於朝鮮半島南部。9月18日,斯大林將扎哈羅夫將軍派往朝鮮,勸告金日成停止在
釜山周邊的圍攻,並重新部署KPA部隊以保衛首爾。中國的軍事指揮官並沒有被簡報KPA北朝
鮮的部隊人數,也沒被指示要採取行動(意思是說此時中國軍隊還沒要參戰)。作為中國軍隊
的總司令,周恩來建議,KPA至少需有10萬人的預備隊時,才能設法消滅仁川的聯合國部隊
。否則,他建議KPA向北方撤軍。

9月25日,首爾被聯合國部隊重新佔領。美國的空襲對KPA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摧毀了大部分
坦克和砲兵。KPA在南部地區沒有有效的撤退,反而迅速瓦解,使平壤處於脆弱的狀態。在
大撤退期間,只有25,000至30,000名KPA士兵設法到達KPA新防線。9月27日,斯大林召集中
央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在會議上,他譴責KPA的無能,並要求蘇聯的軍事顧問對失敗負責。

聯合國部隊入侵北韓(1950.09~10)







9月27日,麥克阿瑟從杜魯門處收到了最高機密的國家安全會議備忘錄81/1,備忘錄提醒他
,只有“當蘇聯或中國的主要軍隊沒有進入北朝鮮的情況下,也沒有威脅要對付我們的軍事
行動,跨越38度線的行動才會獲得批准。”9月29日,麥克阿瑟恢復了李承晚總統的大韓民
國政府。9月30日,美國國防部長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向麥克阿瑟傳達了一個
只有眼神的信息:“我們希望您在戰術和戰略上,可以不受阻礙地前進至38度線以北。” 在
10月,韓國警察大規模處決了被懷疑同情北朝鮮的民眾,類似處決一直持續到1951年初才
停止。參謀長聯席會議於9月27日向麥克阿瑟將軍發送了一項全面性的指令,希望能指導他
的未來行動:該指令指出,軍事行動的主要目標是摧毀PKA人民軍,李承晚領導的政府若能
統一朝鮮半島為次要目標,“如果可能的話” “;聯合首長補充說,這個目標需取決於中國人和
蘇聯人是否會干預,持續變化的情勢,也會對這個目標產生影響。

9月30日,周恩來警告美國,如果美國越過38度線,中國會準備對朝鮮情勢進行干預。周恩
來想使用中國共產黨軍隊成功逃脫1930年代蔣介石包圍的策略,向PKA人民軍指揮官建議如
何進行全面撤退,但根據某些說法,PKA人民軍指揮官並沒有運用這些策略。歷史學家布魯
斯·庫明斯(Bruce Cumings)認為,KPA做戰略性的快速撤離,將部隊分散到山區,從那裡
他們可以對分佈在海岸地區的聯合國部隊,發動游擊戰襲擊。

到1950年10月1日,聯合國軍已經將KPA向北擊退,並超過了38度線;ROKA部隊隨後進入
北朝鮮。麥克阿瑟發表了一項聲明,要求KPA人民軍無條件投降。六天后,即在10月7日,
經聯合國授權,聯合國軍向北跟隨ROKA部隊進入北朝鮮。第10軍於10月26日登陸(第二次
兩棲攻擊)在元山(北朝鮮東南部)和里原(北朝鮮東北部),但是這些城市都已經被ROKA
軍隊佔領了。1950年10月19日,美國第8軍團趕到了北朝鮮西部並佔領了平壤。1950年10
月20日,第1​​87空降團進行了兩次(空降)戰鬥跳躍中的第一場,他們分別在順天市和素川市
進行了戰鬥。任務是切斷通往中國的北部之路,防止北朝鮮領導人逃離平壤。並營救美國
戰俘。月底,聯合國部隊關押了135,000名KPA戰俘。當聯合國部隊接近中國邊界時,西部
的聯合國部隊與東部的部隊被中間的山區隔開50-100英里(80-161公里)。自1950年6月
底以來,除了抓到135,000 KPA士兵外,KPA還有200,000名人員的傷亡,總計335,000人的
損失,另外損失了313輛坦克(主要是T-34 / 85型號)。由於KPA軍隊幾乎瓦解,只有25,0
00名KPA正規軍能從38度線撤退。半島上的聯合國部隊共有229,722名戰鬥部隊(包括125,
126名美國人和82,786名韓國人),119,559名後備的地區型部隊和36,667名美國空軍人員。

麥克阿瑟認為,利用聯合國現有的戰略優勢,有必要將韓戰擴展到中國境內,需要摧毀為
KPA軍隊進行補給的補給線和倉庫。但杜魯門不同意這個看法,下令在中朝邊境需要謹慎
行事。









中國參戰(1950.10~12)
1950年6月30日,戰爭爆發五天后,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周恩
來決定將一批中國軍事情報人員派往北朝鮮與金日成建立良好的聯繫,並收集有關戰鬥的第
一手資料。一周後的7月7日,周恩來和毛澤東主持了一次會議,討論了朝鮮衝突的(中國方
面的)軍事準備。 7月10日舉行了另一次會議。此時決定,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三軍團
,是中國最訓練有素,裝備最精良的部隊之一,立即改組為東北邊防軍(NEBDA),以準
備“中國的干預”。必要時進入“朝鮮戰爭”。 中央軍委會於7月13日正式下令建立NEBDA,並
任命第15軍團司令(同時也是中國內戰中最有才華的司令之一)鄧華,協調所有的準備工作。

1950年8月20日,周恩來總理告訴聯合國:“韓國是中國的鄰居。中國人民不能不關心朝鮮
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中國通過中立國的外交官警告說,為了維護中國的國家安全,他
們將干預在北朝鮮的聯合國軍隊。杜魯門總統將中國的說明解釋為“企圖勒索聯合國”,並予
以駁回。毛澤東下令,他的部隊應在八月底前準備採取行動。相比之下,斯大林不願意中國
進入韓戰使戰爭升級。

1950年10月1日,即聯合國部隊越過38度線那一天,蘇聯大使從斯大林轉寄了一封電報給毛
澤東和周恩來,要求中國派遣五到六個師進入北朝鮮,而金日成也向毛澤東發出了瘋狂呼籲
,要求中國人進行軍事干預。不過,斯大林明確表示,蘇聯軍隊本身不會直接進行干預。

在10月2日至5日舉行的一系列緊急會議中,中國領導人辯論了是否派遣中國部隊進入朝鮮
的問題。許多領導人都對在朝鮮與美國對抗頗有意見。毛澤東堅決的支持干預,而周恩來
則是為數不多支持毛澤東看法的領導人之一。在林彪禮貌性地拒絕毛澤東希望他在朝鮮指
揮中國軍隊的提議後,毛澤東決定由彭德懷(彭德懷同意毛澤東的看法)擔任中國駐朝鮮部
隊的司令官。毛澤東然後請彭德懷對其他領導人進行說明。彭德懷說,如果美軍征服了整
個朝鮮,並到達了鴨綠江,他們就可能會越過朝鮮並入侵中國,這時政治局同意介入朝鮮
戰爭。1950年8月4日,中國原計劃入侵台灣的行動,因美國海軍的重兵介入而中止。毛澤
東向政治局報告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台灣入侵部隊,將重新部署在東北邊境時。1950年
10月8日,毛澤東將​​東北邊防部隊改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

為了爭取斯大林的支持,周恩來和中國代表團於10月10日抵達莫斯科,隨後他們飛往斯大
林在黑海的住所。在那裡,他們與蘇聯的最高領導人進行了會晤,其中包括約瑟夫·斯大林
,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拉夫倫蒂·貝里亞和喬治·馬林科夫。斯大林同意支援軍事裝備
和彈藥,但警告周恩來說,蘇聯空軍需要兩到三個月的時間來準備。在隨後的一次會議上
,斯大林告訴周恩來,他只會在信用貸款的名義上向中國提供裝備,而蘇聯空軍在未公開
的狀況下,也只會在中國領空上行動。斯大林直到1951年3月才同意送交軍事裝備或空中
支援。毛澤東認為蘇聯的空中支援沒有特別的用處,因為主要戰鬥在鴨綠江的南側進行。
蘇聯運送的物資抵達時,只是少量的卡車,手榴彈,機關槍等輕裝備。

1950年10月18日,周恩來返回北京後,立即會見了毛澤東,彭德懷和高剛,這個小組下
令10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於10月19日進入朝鮮。聯合國軍的空中偵察在白天很難看
到中國軍隊,因為他們的行軍和野戰紀律很好,使空中偵查的效果很小。中國志願軍“只
在黑夜”(19:00~03:00)行軍,並在05:30之前停止,並做空中偽裝(士兵、動物和裝備的
偽裝)。同時,日間的偵查行動小組會搜尋了下一個露營地點。在白天行軍中,如果出
現飛機,士兵們將保持不動,直到飛機飛走為止。中國志願軍的軍官被下令可以射殺違
反安全規定的人。這樣的戰場紀律,使三個師的志願軍,在大約19天的時間內,從滿洲
的安東行軍了460公里(286英里)到達戰場。另一個師的山區夜行軍,平均每天29公里
(18英里),持續18天。這些都沒被聯合國軍的空中偵查發現。

同時,1950年10月15日,杜魯門總統和麥克阿瑟將軍在馬紹爾群島的威克島會面。由於
將軍無禮地拒絕飛回美國本土與總統會晤,因此這次會議受到大眾矚目(註:但根據麥克
阿瑟回憶錄,杜魯門總統本就提議檀香山或威克島,且會面場合十分的愉快)。會面時,
麥克阿瑟向杜魯門總統推測,中國介入朝鮮的風險很小,而且中國援助北朝鮮人民軍的
機會已經消失。他認為中國在滿洲有大約30萬士兵,在鴨綠江邊大約10萬-12.5萬士兵。
他進一步得出結論,儘管其中的一半部隊可能進入北朝鮮,但“如果中國人試圖進入到
平壤,將會因為沒空中支援而遭受屠殺”。

在10月19日秘密穿越鴨綠江之後,中國志願軍第十三軍團於10月25日發起了第一階段
攻擊,在中朝邊界襲擊了前進中的聯合國部隊。中國做出的軍事打擊改變了蘇聯的態度。
中國志願軍參戰12天后,斯大林允許蘇聯空軍提供空中掩護,向中國部隊提供更多援助。在
安宗戰役(Battle of Onjong)中給與ROKA第二軍沉重打擊後,1950年11月1日,中國軍隊和
美軍正式交手。在朝鮮領土的深處,成千上萬的中國第39軍士兵包圍並襲擊了美國第8騎兵
團。從北方、西北方和西方進行了三路進攻,在雲山戰役(Battle of Unsan)中突破美軍防禦
陣地的側翼。突如其來的襲擊,導致聯合國部隊撤退回到了清川江 (Ch'ongch'on River),而
勝利後的中國軍隊卻意外地消失在山窩中。目前尚不清楚中國人為什麼沒有追擊他們的勝利。

然而,聯合國軍因為中國軍隊突然消失不見,反而不確定中國是否已經公開加入韓戰。11月
24日,美國第八軍團在北朝鮮的西北部發動進攻,發起了“聖誕節回家”攻勢(Home-by-Christmas
Offensive ),美國第十軍則在北朝鮮的東海岸發動進攻。但是中國志願軍在兩階段攻勢
(Second Phase Offensive)設下埋伏,他們對兩個區域都設下埋伏:東部在長津湖水庫,
西部在清川江。








11月13日,毛澤東任命周恩來為戰事總指揮兼協調員,彭德懷為戰地指揮官。11月25日,
在朝鮮西部戰線上,中國志願軍第13軍團在清江川戰役中進攻並擊潰了ROKA第二軍,然後讓
位於聯合國軍右側的美國第2步兵師造成重大損失。第八軍團認為他們無法對抗中國志願軍,
因此於12月中旬開始從北朝鮮南撤,退到38度線南側。1950年12月23日,美國第八軍團司令
沃爾頓·沃克中將在一場車禍中喪生,聯合國軍的士氣低落。

11月27日,在東部的中國志願軍第9軍團發起了長津湖水庫戰役。聯合國軍在這裡防守
的情況相對較好:中國軍的攻擊,雖也像第八軍團一樣,迫使第10軍從北朝鮮南撤,但10軍
能夠從中國志願軍的包圍圈中,突圍出來,並成功地執行了戰術撤退。在12月11日,第10
軍設法在港口城市興南區市(Hungnam)建立了一個防禦性周界,後又在12月24日撤離,以
加強在南邊狀況很糟糕的美國第八軍團。在撤退期間,約有193艘船次的聯合國軍和物資(約
105,000名士兵,98,000名平民,17,500輛汽車和350,000噸補給品)被疏散到釜山。 SS
梅雷迪思勝利號,這艘船因疏散了14,000名難民而聞名,這是單艘船人數最多的一次救援
行動,儘管該艦原始設計只能容納12名乘客。在撤退之前,聯合國部隊夷平了興南區市
(Hungnam)的大部分建築物,特別是港口設施。1950年12月16日,杜魯門總統宣布No.
2914, 3 C.F.R. 99 (1953)法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1950年12月17日,朝鮮戰場的共
黨軍隊指揮權全部統一歸於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參加韓戰的理由是“美帝打著聯合國的旗號,行侵略之實”。中國人聲稱,美國轟炸機
在中國干預韓戰之前就曾三度侵犯中國領空,並襲擊了中國境內的目標。

北緯38度線附近的戰鬥(1951.01~07)







1950年12月11日,在清川江戰役之後不久,聯合國向中國提出了停火,但中國政府拒絕
停戰。中國政府堅信,在戰役和更廣泛的第二階段勝利之後,中國志願軍已立於不敗之
地。中國希望利用從朝鮮半島驅逐聯合國軍來取得全面勝利。在12月26日,馬修·李奇威
中將接任美國第八軍團司令。中國志願軍和KPA在1950/51年的除夕,發起了第三階段進攻
(也稱為“農曆新年進攻”)。他們包圍聯合國軍的戰鬥位置,然後由人數優勢的部隊在
夜間突襲,這些襲擊伴隨著響亮的喇叭和鑼聲,希望伴隨著戰鬥使敵人的精神失常。聯
合國軍最初對這種戰術並不熟悉,結果一些士兵驚慌失措,放下武器,向南撤退。這些
攻擊壓迫不堪重負的聯合國部隊,中國志願軍和KPA於1951年1月4日第二次佔領了漢城
。隨後,共產黨委員會於1951年1月8日發布了有關休息和改組任務的命令,概述了中國
的戰爭目標。命令上寫著:“中心的議題是,全黨和全軍都要克服困難,以提高戰術和技
能。當下一次戰役開始時,我們將消滅所有敵人並解放整個朝鮮。”毛澤東在1月14日給
彭德懷的電報中強調,為“從根本上解決[朝鮮]問題”,做好春季“最後一戰”的準備。

這些挫折促使麥克阿瑟將軍考慮考慮對中國或北朝鮮領土使用核子武器,目的是利用放
射性輻射區打斷中國的供應鏈。同時,富有魅力的李奇威將軍(General Ridgway)抵達後
,崩潰邊緣的第八軍團立即開始恢復。







聯合國軍在西部撤退到水原市(Suwon)、中部的原州市(Wonju)和東部的三陟市(Samcheok)
北方,戰線在那裏穩定並得到控制。中國志願軍已超出後勤能力,無法只靠夜間將食物、
彈藥和物資,從鴨綠江邊步行或騎著腳踏車,補給到新戰線的位置。1月下旬,李奇威將軍
發現中國志願軍放棄他們的戰線後,下令進行名為“雷電行動”(1951年1月25日)的武力偵
察。隨後進行全面的前進,充分利用聯合國軍的空中優勢,最終聯合國軍的部隊到達了漢江
,並重新佔領了原州市。


在1月停火談判失敗之後,聯合國大會於2月1日通過了第498號決議,譴責中華人民共和國
是侵略者,並呼籲中國部隊撤出韓國。

2月初,ROKA第11師進行了摧毀南韓軍控制區境內共黨游擊隊的行動。在行動中,該師和
警察進行了大昌大屠殺(Geochang massacre)和三清咸陽(Sancheong–Hamyang massacre)
大屠殺。2月中旬,中國人民志願軍對聯合國軍做了第四階段的進攻,並在橫城取得了初步
勝利。但是,該行動很快就被位於中部齊揚尼地區的美軍第九軍給頓挫了。美國第23團戰
鬥隊和一個法國營進行了,短暫但絕望性的戰鬥,讓進攻的動能反轉。這場戰鬥也被稱
為“韓戰的的葛底斯堡戰役(Battle of Gettysburg)”5,600名南韓、美國和法國軍隊被25,000名
的中國志願軍包圍。聯合國部隊先前面對大型的PVA(中國志願軍) / KPA部隊的撤退行動。通
常會有後衛單位被切斷,但這次他們堅守陣地戰鬥並獲勝。

在1951年2月的最後兩週,“霹靂行動”緊隨著後面的“殺手行動”,這是由恢復活力的第八軍團進
行。這是一次全面性的攻擊,希望最大程度地利用火力,殺死盡可能多的KPA和PVA(中國志
願軍)部隊。殺手行動結束時,美國第一軍重新佔領了漢江以南的領土,第九軍團佔領了
橫城。1951年3月7日,第八軍團進行"開膛手行動"攻擊,於1951年3月14日將漢城的PVA和KPA
驅逐出去。這是一年來該城市的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換手,城市到處一片廢墟。戰前有150萬
人口減少到只剩20萬人,人民也遭受嚴重的糧食短缺。

1951年3月1日,毛澤東向斯大林發送了一封電報,強調了中國軍隊面臨的困難和空中掩護的
需求,特別是在補給線上。顯然,中國加入戰爭的努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大林同
意提供兩個空軍師,三個防空師和六千輛卡車。在朝鮮的中國志願軍持續遭受嚴重的後勤問
題。 4月下旬,彭德懷派副手洪學智到北京向周恩來做簡報。洪說,中國士兵擔心的不是敵
人,而是沒有食物、子彈或卡車(在受傷時可將傷員運送到後方)。周恩來曾試圖增加中國的
產量和改善補給方式,來應對PVA的後勤問題,但這些努力永遠是不夠的。同時,中國也開
展了大規模的防空訓練計劃。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也開始參加韓戰。與第二階段進攻的成功
和第三階段進攻的有限收益相比,第四階段進攻算是失敗了。在經歷了較早的失敗和隨後的
重新訓練之後,事實證明,與過去幾個月相比,中國輕步兵已經很難突破聯合國軍部隊的防
線。從1951年1月31日至4月21日,中國人遭受了53,000人的傷亡。

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總統免除了麥克阿瑟將軍做為韓國戰場最高指揮官的職務。遭到解
職有幾個原因。麥克阿瑟誤以為中國人不會參加戰爭,也因此聯合國軍越過了38度線,從而
導致盟軍的重大損失。他認為是否使用核子武器應由他決定,而不是由總統來決定。麥克阿
瑟認為除非中國投降,否則威脅要摧毀中國,麥克阿瑟認為韓戰需取得完全勝利,這才是唯
一光榮的結果,但杜魯門對美國捲入更大戰爭的風險考量是悲觀的,並認為停戰和有條不紊
地撤出韓國才ˊ是有效解決韓戰的辦法。麥克阿瑟在1951年5月和6月舉行的國會聽證會上被裁
定,他確實無視總統的命令,因此違反了美國憲法。對麥克阿瑟的另一個批評,是他從未在
韓國過夜,他只是從東京的安全處所來指導戰爭。

麥克阿瑟之所以被撤換,主要是因為他決心將戰爭擴大到中國,但其他官員則認為,韓戰是
一場有限的戰爭,擴大它會消耗過多不必要的資源。儘管麥克阿瑟聲稱,在中國進行全面戰
鬥時,只會進行一場有限的戰爭,但國會的證詞顯示,中國正在像美國一樣的克制,因為他
們沒有使用空中力量來打擊盟軍的前線部隊、通訊線路、日本的港口、海軍空軍或集結基地
,這對聯合國駐韓部隊的補給生存至關重要。僅僅在朝鮮半島上的戰鬥,就已經綁住美國大
部分的空中力量。正如空軍參謀長霍伊特·范登堡(Hoyt Vandenberg)所說,美國空軍80-
85%的戰術空軍能力,戰略空軍的四分之一和20%的防空部隊都在韓國作戰。也有人擔心進
入中國會激怒蘇聯參戰。奧馬爾·布拉德利(Omar Bradley)將軍作證說,蘇聯在遠東地區
有35個師,總共約有500,000名士兵,如果85艘蘇聯潛艇送到朝鮮半島附近行動,它們可能
會壓倒美軍並削減補給線,並可能協助中國占領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土地。















隨後李奇威將軍被任命為韓國戰區的最高統帥,他將聯合國部隊重新集結成功地進行反擊
,詹姆斯·範·弗利特將軍接任美軍第八軍團司令。進一步的進攻慢慢耗盡中國志願軍和KPA部
隊;英勇行動(1951年3月23日至28日)和戰斧行動(1951年3月23日)(第187空降團的
一次空降戰鬥)是聯合地面和空中傘降的行動,意在將中國志願軍部隊困在開城和漢城之間
。聯合國部隊前進到第38度線以北的堪薩斯線。

中國志願軍於1951年4月進行第五階段攻擊,三支野戰軍(約700,000名士兵)進行了反攻。
攻的重點落在第1軍上,第1軍在臨津江戰役(1951年4月22日至25日)和加平戰役(Kapyong)
(1951年4月22日至25日)中激烈抵抗,削弱中國志願軍的進攻動力。攻勢在漢城北部的無
名線停了下來。中國志願軍的傷亡比例過高;彭德懷原預計傷亡率是1-1或2-1。但和估計不
同的是,中國在4月22日至29日的戰鬥傷亡總數達到40,000至60,000之間,而聯合國僅為
4,000,傷亡比率在反而在10-1至15-1之間。到4月29日,彭德懷取消對西部地區的進攻,三
支參戰部隊在一周之內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前線戰鬥力。4月30日又有人員傷亡。 1951年5
月15日,中國志願軍開始第二次的春季攻勢,在東部地區的昭陽江攻擊了ROKA和第10軍。
第五階段進攻的第二階段動員了370,000 中國志願軍和114,000 KPA士兵,在東部地區發動
了大規模進攻,大約有四分之一部隊企圖將美國第一軍和第九軍固定在西方地區。在取得初
步成功之後,他們於5月20日失去動能,並在隨後幾天被擊退,西方歷史一般將5月22日
為進攻的結束。月底,中國人計劃進行
第五階段進攻的第三步驟(撤軍),他們估計剩下的340,000名士兵將需要10到15天才能完成
準備,並將撤退日期定為5月23日晚上。當美國第八軍團於5月12日上午反攻並重新奪回堪薩
斯線時,共黨軍隊措手不及。美軍的突襲使撤退變成“自我們部隊進入朝鮮以來最嚴重的損
失”。從5月16日至5月23日,中國志願軍的其餘人員設法撤退回北部之前,又遭受了45,000
至60,000人的傷亡。據中國官方統計,第五階段進攻總體上使中國志願軍損失了102,000人
(85,000人喪生/受傷,被俘17,000人),KPA損失不詳,但應該也是損失慘重。

志願軍第五階段攻勢的結束,是在聯合國軍1951年5月至6月發起反攻之前進行的。在反攻
期間,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佔領了38度線以北約6英里的土地,大多數部隊都停在了堪薩斯
線,少部分部隊則走到了懷俄明線。在這次攻勢中,中國志願軍和KPA部隊遭受了極大的
打擊,特別是在春川地區以及基安尼(Chiam-ni)和華川(Hwacheon)。單只一個地區,PVA
(中國志願軍) / KPA的人員傷亡就超過73,207人,其中包括8,749人被俘,而與之交戰的美
國第九軍則有2647人傷亡。聯合國軍在堪薩斯防線停滯,隨後的進攻行動也停滯,一直持
續到1953年停戰。第五階段的進攻失敗了,(彭德懷後來回憶,這是他在軍事生涯中所犯
的四個錯誤之一)而且是慘敗。導致中國領導人改變了目標,目標改為只將聯合國軍趕出
北朝鮮,緩衝中國的安全,並通過談判來結束戰爭。


僵局(1951.07~1953.07)







在戰爭的後面,由於僵持狀態,聯合國軍和中國志願軍 / KPA進行了不少戰鬥,但各自取
得的領土很少。1951年7月10日,在位於PVA / KPA領土內的朝鮮古都開城,開始了曠日
持久的停戰談判。在中國方面,由周恩來主持和談,李克農和喬光華領導談判小組。交戰
各方進行談判時,戰鬥繼續進行;聯合國部隊的目標是奪回整個韓國並避免失去領土。
PVA和KPA也嘗試了類似的行動,後來又進行了軍事和心理行動,以檢驗聯合國軍繼續戰爭
的決心。雙方不斷在前線進行火砲交火,以美國為首的部隊比中國為首的部隊擁有強大的
火力優勢。例如,在1952年的最後三個月中,聯合國發射了3,553,518枚野戰砲彈和2,569,
941枚迫擊砲彈,而共產軍隊發射了377,782枚野戰砲彈和672,194枚迫擊砲彈:總的來說
,聯合國軍的火力比為5.83:1。共產主義叛亂游擊隊在北朝鮮政府的支持下,獲得恢復,
在南部地區也恢復部分能力。 1951年秋天,範·弗利特(Van Fleet)下令白善鈺少將
(Paik Sun-yup)將軍鎮壓游擊活動。從1951年12月至1952年3月,韓國安全部隊宣稱殺
死了11,090名游擊隊和同情者,並俘獲了9,916多人。

僵局期間的主要戰役包括血腥嶺戰役(Battle of Bloody Ridge,1951年8月18日至9月15日)
,拳碗戰役(Battle of the Punchbowl,1951年8月31日至9月21日),傷心嶺戰役(Battle
of Heartbreak Ridge,1951年9月13日至10月15日),老禿子戰役(Battle of Old Baldy,
1952年6月26日至8月4日),白馬戰役(Battle of White Horse,1952年10月6日至15日)
,三角山戰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希爾戰役(Battle
of Hill Eerie,1952年3月21日至6月21日),哈里前哨(Outpost Harry,1953年6月10日
至18日)圍攻,胡克之戰(Battle of the Hook,1953年5月28日至29日),豬排山之戰(
Battle of Pork Chop Hill,1953年3月23日至7月16日)以及昆松戰役(Battle of Kumsong
,1953年7月13日至27日)。

中國志願軍部隊遭受軍事裝備不足、嚴重的後勤問題、通訊和補給線過長以及聯合國軍轟
炸機不斷威脅的困擾。這些因素導致中國軍的傷亡率遠遠高於聯合國軍部隊的人員傷亡。
這種情況非常嚴重,以至於1951年11月,周恩來在沈陽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了中國軍
的後勤問題。在會議上,決定加快該地區(戰區)鐵路和飛機場的建設,增加軍隊使用的卡
車數量,並想盡辦法改善防空能力。但這些承諾,並沒有直接解決中國軍部隊面臨的問題。

在沈陽會議之後的幾個月中,彭德懷幾次去了北京,向毛澤東和周恩來說明,中國軍隊遭
受的沉重人員傷亡,讓前線獲得基本必需品越來越困難。彭德懷堅信戰爭將持續很長時間
,而且雙方都無法在短期內取得勝利。 1952年2月24日,由周恩來主持的軍事委員會議,
和戰爭有關的各個政府機構成員,討論了中國軍的後勤問題。在機構代表說明他們無法滿
足戰爭的要求後,彭德壞憤怒的大喊:“你有這個和那個問題……你應該走到最前線,親眼
看我們的食物和衣服!我們沒有飛機。我們只有幾把槍。運輸沒有受到保護。越來越多的
士兵死於飢餓。你不能克服你的困難嗎?”氣氛變得如此緊張,以至於周恩來被迫休會。
周隨後召集了一系列會議,同意將中國軍分為三組,並輪流派往韓國。另外,加快中國飛
行員的培訓;向前線提供更多的高射砲;從蘇聯購買更多的軍事裝備和彈藥;為軍隊提供
更多的食物和衣服;並將物流責任移交給中央政府。

隨著和平談判的進行,中國人試圖在1953年的最後幾週,進行最後的攻勢,以佔領領土:
6月10日,30,000名中國軍在八英里寬的前線襲擊了兩個ROKA師和一個美國師,7月13日
,80,000個中國士兵襲擊了東線中央地區的昆松。這次進攻朝著ROKA的四個師。在這兩
次攻擊中,中國軍雖在滲透韓國戰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卻沒有累積足夠的動能,
特別是當美國部隊以優勢火力做出反應時。中國在最後一次重大攻勢中,傷亡人數(超過
一般的傷亡比例)多達72,000人,其中25,000人因攻擊行動而直接喪生​​,聯合國軍則為
14,000人(這些死亡者中的絕大多數是韓國人,而1,611人是美國人)。共產黨軍在6月
至7月發射了704,695枚野戰砲彈,而聯合國軍則發射了4,711,230枚,比率為6.69:1。
1953年6月,是雙方砲彈最多的交火。

停戰協議(1953.07~1954.11)
斷斷續續的停戰談判持續了兩年,首先是在北朝鮮與韓國接壤的開城舉行,然後是附近
的板門店村。一個主要的談判議題是遣返戰俘。中國志願軍、KPA和聯合國軍無法就遣
返達成共識,因為許多中國志願軍和KPA士兵拒絕遣返回去,這是中國人和(北)朝鮮人
無法接受的。隨後成立了由印度將軍悌馬雅(K. S. Thimayya)主持的中立民族遣返委員會
來解決。

1952年11月29日,美國當選新總統,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
前往韓國了解韓國戰爭。隨著聯合國接受印度提議的韓國戰爭停戰協定,中國志願軍
、,KPA和聯合國軍於1953年7月27日簽署了《韓國停戰協定》。南韓總統李承晚拒絕
簽署該協定。但即使沒有和平條約,戰爭也被認為是已經結束了。不過,北朝鮮聲稱
自己贏得了韓國戰爭。

根據《停戰協定》,交戰國沿著隱約跟著38度線,建立了韓國非軍事區(DMZ)。
DMZ位於38度線的東北方。開城是最初停戰談判的地點,原本是在戰前的南韓領土,但
現在是北朝鮮的一部分。此後,非軍事區已由KPA人民軍、ROKA南韓軍和美軍巡邏,
美軍是聯合國軍的司令部。








隨著停戰,榮耀行動於1954年7月至11月進行,讓交戰國能夠交換死者。4167名美軍和
海軍陸戰隊的遺體交換了13528名KPA和中國志願軍的死者,在聯合國戰俘營地中有546
名平民被送交南韓政府。榮耀行動之後,在夏威夷瓦胡島的太平洋國家紀念公墓
(Punchbowl),埋葬了416名無法辨認的士兵。國防部戰俘/失踪人員辦公室(DPMO)
的記錄表明,中國和北朝鮮共傳送了1,394個名字,其中858個是正確的。法醫檢查
4,167箱返回的遺體中,鑑定出4,219人。其中,有2944人來自美國,除了上述的416人
外,其餘所有人都進行了姓名識別。從1996年到2006年,北朝鮮在中朝邊界附近回收了,
220具遺骸。

韓國的分裂(1954~今)
《韓國停戰協定》由一個國際委員會進行監督。自1953年以來,由瑞士的武裝部隊和瑞
典武裝部隊,組成了中立國家監督委員會(NNSC)一直駐紮在非軍事區附近。

1975年4月,共黨的越南人民軍隊成功佔領了南越首都。受中南半島共產主義革命成功
的鼓舞,金日成將其視為入侵南方的機會。金日成在同年4月訪問中國,會見了毛澤東
和周恩來,尋求軍事援助。儘管有平壤的希望,但北京拒絕幫助北朝鮮在韓國發動另
一次戰爭。

自停戰以來,韓國還是發生多次的衝突行為。 1976年,斧頭謀殺事件(axe murder
incident)廣為人知。1974年以來,發現了通往首爾的四個入侵隧道。 在2010年,一艘
朝鮮潛艇用魚雷擊沉了韓國護衛艦天安號,造成46名水手死亡。北朝鮮在2010年再次向
延坪島發射砲彈,炸死ROKA 2名軍事人員和南韓的2名平民。

在經歷了新一輪的聯合國制裁之後,北朝鮮于2013年3月11日宣布停戰協定已經失效。
並宣布北朝鮮“不受南北韓非侵略宣言的約束”。2013年3月30日,北朝鮮表示與(南)韓國
進入“戰爭狀態”,並宣布“朝鮮半島既不處於和平狀態,也不處於戰爭狀態的長期局勢已
經結束了。” 美國國防部長查克·黑格爾(Chuck Hagel)在2013年4月4日發表講話時向新
聞界表示,平壤“正式通知”五角大廈,稱將“批准”了對韓國、日本和美國的核子武器的潛
在使用權,包括關島和夏威夷。黑格爾還表示,由於北朝鮮核子威脅可信度,美國將在關
島部署極高空飛彈防禦系統。

2016年,據透露,北朝鮮與美國就進行正式的和平談判,以正式的結束戰爭進行了接觸。
白宮同意秘密舉行和談,但由於北朝鮮拒絕討論核子武器裁軍作為條約的一部分,該計劃
並沒達成共識。

2018年4月27日,北朝鮮和韓國宣布同意進行談判,以結束65年來的沖突。他們也致力於
朝鮮半島的完全無核化。

韓國戰爭的一些特性
傷亡
韓國戰爭中大約有300萬人喪生,其中大多數是平民,這可能是冷戰時期最致命的衝突。
塞繆爾·金(Samuel S. Kim)將韓國戰爭列為東亞最致命的衝突,東亞本身就是受冷戰影
響最嚴重的武裝衝突地區,從1945年到1994年,有300萬人死亡,比同時期的越南戰爭和
中國內戰都還多。儘管只估計平民死亡人數,但從李維(Guenter Lewy)到庫明(Bruce
Cumings) 等學者都指出,韓國的平民傷亡率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越南戰爭,庫明估計平
民約有200萬傷亡,而李維則估計平民死亡人數在200萬至300萬之間。卡明斯指出,平民“
至少”佔戰爭傷亡人數的一半,而路易表示,平民傷亡人數“可能已高達70%”,而路易對第
二次世界大戰的估計為42%。 越南戰爭中是30%–46%。奧斯陸和平研究所(PRIO)收集
的數據列出了韓國戰爭期有近100萬人的“戰鬥死亡”(約644,696至150萬人)。若從中間值
估計有為300萬人的總死亡數( (307萬至450萬),數字差異歸因於單方面屠殺、飢餓和
疾病。戰爭使朝鮮半島幾乎所有主要的城市都被摧毀,北朝鮮平民遭受的破壞更加嚴重。從
平均值和絕對值來看,韓國是遭受戰爭破壞最嚴重的國家,據估計,該地區的死亡人數佔整
個韓國人口的12%至15%(約1千萬),“這個數字接近或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
蘇聯公民的比例”,根據查爾斯·阿姆斯特朗(Charles K. Armstrong)的說法。 1953年5月對
韓國主要水壩的炸彈襲擊使數百萬韓國人面臨飢餓,不過盟國提供了緊急援助,避免了大規
模的飢荒發生。

軍事人員的傷亡
根據美國國防部的數據,在韓國戰爭期間,美國有33,686例戰鬥死亡,以及2,830例非戰鬥死
亡。美國的戰鬥人員傷亡佔聯合國(非韓國人)損失的90%以上。到1950年11月1日首次與中國
交戰之前,美國的戰鬥死亡人數為8,516人。韓國戰爭的前四個月,即中國干預之前(大約在
10月底開始干預)是美軍每血腥的日子,因為KPA部隊在激烈的戰鬥中摧毀了裝備精良的美國
部隊。美軍的醫療記錄顯示,從1950年7月至10月10日,這三個月的死亡數,是整個37個月
傷亡數比例,高達31%。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總共花費了300億美元。1950年1月至1953年7月
,在全球範圍內服役的士兵數為5,720,000。約有1,789,000的美國士兵在韓戰中服役,佔總數
的31%。

南韓的政府報告有137,899名韓國籍軍事人員死亡,24,495名失踪。其他非美國籍的聯合國軍
士兵的死亡總數為3,730人,另有379人失踪。

來自中國官方的數據報告說,在戰爭期間,中國志願軍遭受了114,000例的戰鬥死亡,34,000
例的非戰鬥死亡,34萬人受傷和7,600失踪。 7110名中國戰俘被遣返回中國。2010年,中國
政府將他們的官方戰爭損失修正為183,108人死亡(戰鬥中114,084人,戰鬥之外70,000人)
和25,621人失踪。總體而言,當時有73%的中國步兵在朝鮮服役(34支軍隊中的25支,或109
個步兵師中有79支被調入)。 超過52%的中國空軍,55%的坦克部隊,67%的砲兵部門和100%
的鐵路工程部門也被派往朝鮮。在朝鮮服役的中國士兵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或中國內戰中服
役的士兵面臨更大的被殺機會。就財政成本而言,中國在這場戰爭上花費了超過100億元人民
幣(約合33億美元),這不包括已經捐贈或赦免的蘇聯援助。這個花費包含欠蘇聯的13億美
元。這是一個相對較大的成本,因為中國當時祇有美國國家收入的1/25。1950年至1953年,
依據不同年度,中國年度政府預算用於抗美援朝的支出約占34-43%。儘管經濟不發達,中國
的軍費支出位在美國、蘇聯和英國之後。即使當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升級之後(在1953年至
1954年達到頂峰),法國的支出,也超過了中國的支出約三分之一。

根據南韓國防部的說法,北朝鮮軍事損失總計294,151人死亡,91,206人失踪,229,849人受傷,
這使得北朝鮮無論在絕對性還是相對性方面,都是所有交戰國中最高的軍事人員損失。 PRIO
(www.rpio.org)戰死數據組織的網站,也給出了類似的數字。它說北朝鮮軍方的死亡
人數為316,579。中國的消息人士說,北朝鮮軍方有29萬“傷亡”和9萬人被俘虜。北朝鮮的確切
戰爭財務成本尚不得而知,但直接損失和經濟活動損失都是巨大的;戰爭本身的代價和美國的
戰略轟炸行動,使北朝鮮遭受了巨大破壞。這場戰爭摧毀了北朝鮮85%的建築物和95%的發電
能力。

中國和北朝鮮人估計,韓國戰場上,大約有39萬名美國的士兵,66萬名韓國的士兵和29,000名
其他國籍的聯合國軍士兵在戰場上被“殲滅”。西方消息人士估計,中國志願軍有40萬人死亡和
486,000受傷,而KPA有215,000死亡和303,000受傷。卡明斯指出中國士兵有900,000人死亡,
數字要高得多。

平民的損失
據南韓國防部稱,在戰爭期間死亡的一百萬平人中,有四分之三死於暴力,另有一百萬人被宣
告失踪,數百萬人成為難民。在南韓,有373,500名平民被殺,超過225,600人受傷,387,740
多人失踪。僅在首爾市的第一次共產主義佔領期間,KPA就屠殺了128936名平民,並將另外的
84523人驅逐到北朝鮮。在分界線的另一邊,據報導有406,000名北朝鮮平民被殺,1,594,000
人受傷,680,000人失踪。戰爭期間,超過150萬北朝鮮人逃往南方。

美國沒準備好戰爭
戰後對1950年夏季和秋季部署到韓國的美國軍隊針對準備不足的分析中,陸軍少將弗洛伊德·
帕克斯(Floyd L. Parks)說:許多沒能活下來的人,告訴我們。他們必須在一場全面地面攻
勢中,設法做延遲行動......雖然我們能夠從失敗的口中奪取勝利...不能免除責備我們必須在
這樣的困境中投入鮮血去挽回頹勢。”

1950年,美國國防部長路易斯·約翰遜(Louis A. Johnson)根據杜魯門總統的節約經濟計劃
制定國防政策,並且即使面對不斷增加的外部威脅,他還是積極實施節約政策。因此,他對
韓國最初的挫折以及戰爭初期的裝備不足,訓練不足的美軍的需負擔很多責任。

對入侵的最初反應,杜魯門總統想對北朝鮮進行海上封鎖,但卻震驚地得知,這種封鎖只能
在“紙上”實施,因為美國海軍已沒有適合執行的軍艦。迫切需要武器的陸軍官員,只能從第
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回收了謝爾曼坦克(M4),對其進行了整修,以便運往韓國。諾克斯
堡軍械局官員從諾克斯堡周圍的陳列台上,撤下了M26潘興坦克,以裝備陸軍倉促組建的第
70坦克營的第三連。在沒有足夠數量的戰術性戰鬥轟炸機的情況下,空軍將F-51(P-51)
螺旋槳飛機,從倉庫或現有的國民警衛隊中取回,以便趕赴前線服役。零備件和合格維修人
員的短缺導致了創意式的維修。一名軍艦上的海軍直升機飛行員回憶說,在沒有備件的情況
下,維修人員用膠帶將損壞的旋翼槳葉固定起來。

美國陸軍預備役和國民警衛隊的士兵和新入伍者(被要求填補不足額的步兵師),幾乎沒有
能擊退北朝鮮部隊所需的一切武器:砲兵、彈藥、重型坦克、地面支援飛機,甚至有效的反
坦克武器,例如M20 3.5英寸(89毫米)火箭筒。派往韓國的部分陸軍作戰部隊,只能提供
破舊且需要維修的 M1步槍或卡賓槍。儘管陸戰隊的實力仍然不足,但只有陸戰隊還儲存第
二次世界大戰的剩餘裝備和武器庫存。事實證明它們也已經準備好部署。可以順利的進行兩
棲作戰(國防部長路易斯·約翰遜將二次大戰留下來的大部分飛行器移交給海軍,剩餘的才
被用於訓練陸軍部隊)。

由於公眾批評他處理韓國戰爭的狀況準備太差,杜魯門要求約翰遜辭職。 1950年9月19日,
約翰遜(Johnson)辭去了國防部長的職務,總統迅速以喬治·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
將軍替補。

裝甲武力的使用
KPA部隊最初的攻擊,藉助蘇聯T-34-85坦克的協助。一支配備了大約120輛T-34的KPA坦克
軍進行了入侵行動。ROKA手上沒有武器能夠應付T-34衝向南韓。隨著進攻的進行,KPA增加
了額外的蘇聯製裝甲武器。 KPA坦克對抗南韓步兵、史密斯特遣隊和美國M24 霞飛輕坦克
,早期取得了相當的成果。空中的地面攻擊機是減慢KPA裝甲前進的唯一方法。 1950年8月
,KPA在一系列的戰鬥中遭受重大的坦克損失,聯合國軍攜帶比較重的裝備反擊,其中包括
M26重型坦克支持的M4A3謝爾曼中型坦克和英式百夫長,戰場局面轉而有利於聯合國軍部
隊,聯合國軍後面更加入了丘吉爾式和克倫威爾式坦克。

9月15日仁川登陸後,切斷了KPA人民軍的補給線,導致KPA裝甲部隊和步兵的燃料、彈藥和
其他補給迅速耗盡。結果,釜山包圍被美、南韓軍突圍,KPA不得不撤退,許多T-34和重型
武器也不得不放棄。KPA從南方撤出時,總共損失了239輛T-34和74輛SU-76自走砲。1950年
11月以後,聯合國軍很少遇到KPA裝甲部隊。

在北朝鮮最初發動攻擊之後,韓國戰爭使用坦克是受到限制的,而且沒有大規模的坦克戰
。多山的森林地帶,特別是在東部、中部地區,因為機動性的限制,並不適合使用坦克。
在韓國戰爭的最後兩年中,聯合國軍的坦克主要用作步兵支援和機動火砲。

海戰
由於南、北雙方都沒有強大的海軍,因此戰爭很少進行海戰。 1950年7月2日,北朝鮮與聯
合國軍發生海上衝突。美國海軍巡洋艦朱諾號、英國皇家海軍巡洋艦牙買加號和英國皇家海
軍護衛艦黑天鵝號與四艘北朝鮮魚雷艇和兩艘迫擊砲艦交戰,並將北朝鮮船擊沉。朱諾號後
來也擊沉了數艘北朝鮮彈藥船。韓國戰爭的最後一場海戰發生在仁川。仁川登陸前幾天。韓
國的PC-703號船在仁川附近的海州島戰役,擊沉了北朝鮮的一艘佈雷船。兩天后,在黃海三
艘補給船被PC-703擊沉。此後,聯合國軍的船隻對韓國進行毫無疑問的海上控制。砲艦用於
海岸轟炸,而航空母艦則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

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聯合國海軍控制並巡邏了整個韓國(包括北朝鮮)的西海岸和東海岸,
摧毀北朝鮮的補給和彈藥船,並剝奪了北朝鮮從海上補給的能力。除了偶爾有北朝鮮海岸
砲兵的砲聲外,聯合國軍的海軍艦船主要威脅是磁性地雷。戰爭期間,五艘美國海軍艦艇:
兩艘掃雷艇、兩艘掃雷艇護衛艦和一艘遠洋拖船因為水雷而損失。北朝鮮沿海海岸砲兵又
打傷了另外87艘美國軍艦,各受到輕度到中度傷害。

空中戰鬥
韓國戰爭是噴氣飛機時代的第一次戰爭。 P-51野馬,F4U海盜船和霍克海憤怒式(Hawker
Sea Fury)等舊型二次大戰螺旋槳戰鬥機,讓位給了新一代更快、噴氣動力的戰鬥機。在戰爭
的最初幾個月中,P-80流星、F9F豹式、格洛斯特流星式(Gloster Meteor,英國)和其他聯合
國軍旗下的飛機優勢主宰北朝鮮人民空軍(KPAF)的蘇聯製雅克9型(Yakovlev Yak-9)和拉沃
奇金9型(Lavochkin La-9s)螺旋槳飛機。到1950年8月初,KPAF更減少到只剩20架。

1950年10月下旬,中國人干預韓戰後,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之一的米格15
(MiG-15)加強了KPAF。全副武裝的米格機比第一代聯合國軍的噴氣機更快,因此儘管有
戰鬥機護航,但MiG-15仍能摧毀美國B-29超級堡壘轟炸機。隨著B-29損失的增加,美國空
軍被迫從白天轟炸行動轉變為較安全但不准確的夜間轟炸。

美國空軍派出三個中隊的F-86 軍刀機來對付MiG-15。這些中隊在1950年12月到達。MiG機
被設計為攔截轟炸機用途。它的上限極限很高-15,000 m(50,000 ft),並攜帶大口徑的武
器:一門37毫米加農炮和兩門23毫米加農炮。 F-86的上限為13,000 m(42,000 ft),並配
備有六門.50口徑(12.7 mm)機槍,這些機槍由雷達瞄準鏡修正射程。如果進入較高的高
度,加不加入空戰是MiG的優勢。若進入了水平飛行的混戰,兩種機型的後掠翼設計均可達
到了1,100 km / h(660 mph)的最高速度。米格機爬得更快,但是軍刀機轉彎、俯衝性能
更好。

1951年夏季和秋季,美軍第4戰鬥機聯隊“軍刀機”數量(只有44架)居於劣勢。但美軍飛機
還是持續在米格巷弄(MiG Alley)尋求戰鬥,米格巷弄是鴨綠江邊中國邊界的區域。而中國
和北朝鮮空軍的數量有500架飛機。在哈里森·廷上校與五角大廈聯絡之後,第51戰鬥機聯隊
終於在1951年12月增援了數量劣勢的第4聯隊。在接下來的一年半的戰爭中,空戰繼續進行。

與蘇聯只派遣“顧問”的越南戰爭不同,蘇聯的第64戰鬥航空軍在韓國的空戰中採取了行動。
由於害怕直接與美國對抗,蘇聯本來拒絕讓人員參與顧問以外的任何角色,但空戰態勢的發
展,很快讓蘇聯飛行員放棄了他們的代碼通號,並直接用俄語進行無線通話。眾所周知,蘇
聯的直接參與,是聯合國軍故意忽視的,以免戰爭擴大到把蘇聯包括在內,並有可能升級為
原子戰爭。


戰後,直到今天,美國空軍報告說F-86軍刀機的殺傷率超過10:1,有792架米格15戰鬥機和
108架其他飛機被軍刀機擊落,有78架軍刀機被敵軍擊落。蘇聯空軍報告說,它們獲得了1,100
架的空對空勝利和335架MiG戰鬥損失,而中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則報告了231架戰鬥機
的損失,主要是MiG-15,還有168架其他飛機的損失。 KPA空軍沒有報告任何資料,但聯合
國軍估計在戰爭的第一階段損失了KPAF約損失200架,中國干預後又損失了70架飛機。美國
空軍對蘇聯和中國分別聲稱擊落了650架和211架的F-86的說法提出異議。然而,一位消息人
士稱,美國空軍部署到韓國的674架F-86中,大約有224架損失(空戰損失約100架)。

不論實際比例如何,“美國軍刀”在控制韓國上空非常有效。由於沒有其他聯合國軍的戰鬥機
可以與MiG-15對抗,因此F-86飛機在抵達之後,就主要接管了空戰,其他飛機只能執行空對
地攻擊。儘管數量不多(戰區中的“軍刀”數量從未超過150,而MiG-15頂峰時有900架),但
北朝鮮和中國的飛機很少在平壤以南出現。聯合國軍的地面部隊,補給線和基地設施並未受
到空中攻擊,儘管北朝鮮有75個起降米格機的飛機場。但在1951年之後,任何認真的"南飛"
企圖都放棄,使聯軍飛機在整個韓國上空都是安全狀態。中國將大多數空對空交戰活動,限
制在米格巷中。而聯合國軍的飛機則可以自由在敵方領土上執行打擊任務,幾乎不用擔心被
攔截。儘管人們記得噴氣式飛機的混戰是韓國戰爭的重要特色,但空對空任務只佔聯合國軍
空軍出勤的12%,而地面的近距離空中支援的出動架次則超過四倍。

韓國戰爭不僅是固定翼飛機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旋翼飛機的重要里程碑,旋翼飛機的特點是
首次大規模部署了醫療後送的直升機(medevac)。在1944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
間,YR-4型直升機的救護功能有限,但在韓國,醫療直升機在崎嶇地形比吉普車更為快速的
當成醫療後送平台,西科斯基H-19等直升機,和戰場上的移動手術結合,可減少致命傷的人
員傷亡。因此,創傷的醫療後送和護理系統對聯合國軍部隊非常有效,一個受傷的士兵如果
活著到達MASH單位,通常有97%的存活機會。噴氣式飛機在地面的近距離支援有局限性,
反而突出了直升機在這個領域的潛力,讓越南戰爭(1965-75年)可以發展武裝直升機。

轟炸北朝鮮
1950年6月29日,戰爭的第四天,麥克阿瑟將軍在遠東空軍司令斯特拉特邁耶(George E.
Stratemeyer)的要求下,立即批准了對北朝鮮的首次轟炸襲擊。大規模空中轟炸於7月下旬
開始。七月,美國的空中武力進行了7,000次的地面近距離支援和攔截性空襲,這使KPA的前
進速度減慢到每天兩英里。1950年8月12日,美國空軍向北朝鮮投擲了625噸炸彈;兩週後,
每日炸彈的噸位數增加到800噸。

從6月到10月,美國的官方政策是對交通中心(火車站,編組場,主要車站和鐵路)和被認
為對戰爭能力至關重要的工業設施,進行精確轟炸。這個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辯論的
結果,在該政策中,美國政策轉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進行的大規模平民轟炸,因為這種
轟炸徒勞無功和不道德的。7月初,小艾米特·奧唐奈將軍請求允許轟炸北朝鮮的五個城市。
他提議麥克阿瑟宣布聯合國軍將使用“使日本屈服”(也就是無差別)的轟炸方法。這項宣布可
警告北朝鮮領導人“將無差別轟炸婦女、兒童和其他非戰鬥人員”。

根據奧唐奈的回憶,麥克阿瑟回應他說:“不,我還沒有準備把戰爭打成那樣。我的指示非
常明確;但是,我想讓你知道,轟炸有高軍事價值的五個工業城市,對我們的軍人是有幫
助的。如果您錯過目標並殺死平民或摧毀城市的其他(非軍事)地區,我認為這也是戰爭的一
部分,我不會感到內疚。”

1950年9月,麥克阿瑟在向聯合國發表的公開報告中說:“避免殺害無辜平民和損害平民財
產問題,一直存在,並引起我的個人關注。”

1950年10月,FEAF指揮官斯特拉特邁耶將軍請求允許襲擊新義州市(Sinuiju),該市是一個
人口有60,000的省會城市,“希望在城市最廣闊的區域內,在不警告的情況下,使用燃燒彈
和高爆彈襲擊”。麥克阿瑟的總部在第二天做出回應:“華盛頓發布的總體政策否定了這種襲
擊,除非軍事形勢明確的有這種需要。但在目前情況下,狀況並非如此。”

在11月中國人的干預之後,麥克阿瑟將軍下令對北朝鮮進行更多轟炸,其中包括對北朝鮮
的軍火庫和通訊中心,特別是對鴨綠江上所有橋樑的“北朝鮮端”進行的炸彈襲擊。與第二次
世界大戰期間對德國和日本進行的空中轟炸一樣,美國空軍的名義上目標,已轉變為摧毀北
朝鮮的戰爭基礎設施並破壞該國的士氣。

1950年11月3日,斯特拉特邁耶將軍將空軍第五軍司令厄爾·帕特里奇將軍的要求轉交給了麥
克阿瑟,希望同意“燒毀新義州市Sinuiju”。就像麥帥在7月和10月所做的決定那樣,麥帥拒
絕了該請求,並解釋說他計劃在奪取新義州後,可以使用該市的設施。但是,在隨後的會
議上,麥克阿瑟同意進行一次炸彈襲擊,同意斯特拉特邁耶燒毀江界市(Kanggye)和其他幾
個城鎮,麥帥說:“如果您願意,可以燒毀這些城市。可以用燒毀作為教訓,不僅如此,消
滅您認為對敵人具有軍事價值的任何其他城鎮。”當天晚上,麥克阿瑟的參謀長告訴斯特拉
特邁爾,對新義州的炸彈襲擊也獲得了批准。 斯特拉特邁爾在日記中總結了以下指示:“
北朝鮮的每個設施,設施和村莊現在都成為軍事和戰術目標。”斯特拉特邁耶向空軍第5轟炸
軍司令部發出命令,“摧毀一切通訊處所以及每個設備、工廠、城市和村莊”。

1950年11月5日,斯特拉特邁耶將軍向空軍第五軍的指揮官下達了以下命令:“在第五軍控
制下的飛機,將可摧毀所有(非軍事的)其他目標,包括能夠提供平民住房的建築物。”當天,
22架B-29轟炸了江界市,摧毀了全市75%。

麥克阿瑟在1951年4月被撤任聯合國駐朝鮮最高指揮官後,他的繼任者繼續執行這一政策,
並最終擴展到整個韓國境內。美國在韓國總共投放了635,000噸炸彈,其中包括32,557噸
凝固汽油彈,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整個太平洋戰爭還多。韓國與柬埔寨(50萬噸)、
老撾(200萬噸)和南越(400萬噸)並列為歷史上受炸彈攻擊最多的國家,老撾遭受的轟
炸規模(對比它的人口數)密度最高。

結果,北朝鮮幾乎所有堅固的建築物都被摧毀。戰爭中戰俘排名最高的美國戰俘,威廉·
迪安少將說,他看到的大部分北朝鮮城市和村莊都是瓦礫或積雪覆蓋的荒地。北朝鮮的
工廠、學校、醫院和政府機關被迫轉移到地下,防空系統基本上“不存在”。1950年11月
,北朝鮮領導層指示其民眾建造棚屋和泥房,甚至挖洞,以解決嚴重的住房問題。美國
空軍將軍柯蒂斯·勒梅(Curtis LeMay)評論道:“我們在那邊進行戰爭,最終摧毀了北朝
鮮的每個城鎮,甚至燒毀了部分南韓的城鎮。”平壤,75%地區被摧毀,因為不再有任
何有價值的目標,最後停止轟炸。11月28日,轟炸機司令部報告了戰役的進展情況:95%
的滿埔鎮(Manpojin)被摧毀、90%的回龍(Hoeryong)、南市(Namsi)和古仁洞(Koindong)
、85%的邱山(Chosan)、75%的薩古(Sakchu)和富瓊(Huichon)以及20%的右吉(Uiju)。根
據美國空軍的破壞評估,“北朝鮮的22個主要城市中,有18個被摧毀了一半。” 到戰爭結
束時,美國轟炸機已經很難找到目標,轟炸行為被簡化到以人行天橋為目標,甚至會拋
棄炸彈丟入海裡。

馬修·李奇威將軍說,除空中力量外,“戰爭將在60天之內結束,而所有北朝鮮都將由共
產黨控制”。戰爭期間,聯合國空軍共飛行1,040,708架次戰鬥和戰鬥支援飛行。 FEAF
(聯合國遠東空軍)佔大多數,為710,886(總架次的69.3%),其中美國海軍佔16.1%
,美國海軍陸戰隊佔10.3%,其他盟軍則佔4.3%。

除常規(傳統武力)轟炸外,共產黨方面還聲稱美國使用了生物武器。這些主張引起爭議;
康拉德·克萊恩(Conrad Crane)斷言,雖美國有段時間,致力於開發化學和生物武器,
但同時美軍“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將其用於戰鬥。

美國威脅使用原子彈
1950年11月5日,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發布指令,要求對中國滿洲的軍事基地進行報復
性的原子彈轟炸,如果中國的軍隊越過朝鮮邊境,或者中國或KPA的轟炸機從滿州基地起
飛,襲擊了南韓。杜魯門總統雖下令將9枚Mark 4原子彈“轉移給……美國空軍第九轟炸群…
…並簽署命令攻擊中國和北朝鮮的目標”,但他沒有傳達給下級單位。

許多美國官員認為,在英國部署有核子能力(但還沒有真正的裝備原子彈)的B-29轟炸機
有助於解決1948年至1949年的柏林封鎖(危機)。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都擁有軍事經驗,並將
核子武器視為一種軍事上的可能手段。在1950年6月25日杜魯門第一次討論韓國戰爭的會議
期間,他下令制定計劃,對付可能參加戰爭的蘇聯軍隊。到了7月,杜魯門批准了另一批的
B-29部署到英國的行動,這次部署了炸彈(但不是核子武器),警告蘇聯人美國的防禦能力
。與關島相似的飛行聯隊部署被洩露給《紐約時報》。隨著聯合國部隊撤退到釜山,中央
情報局報告說中國大陸正在為入侵台灣而增兵,五角大廈認為,如果韓國的局勢有急迫的需
要,國會和美國公眾將要求使用核子武器。

當中國志願軍部隊從鴨綠江逼迫聯合國部隊撤退時,杜魯門在1950年11月30日的一次新聞
發布會上表示,“美國一直(積極的)考慮使用核子武器,並由當地軍事指揮官控制。”印度
大使潘尼卡K. Madhava Panikkar報告說:“杜魯門宣布他正在考慮在韓國使用原子彈。但中
國人似乎並未受到這種威脅的影響……中國對抗美國的宣傳強度增加。抗美援朝的口號是增
加產量、加強民族融合和加強控制反國家運動,人們不禁覺得杜魯門的核子威脅對中國革
命的領導人,只是加快他們的行動節奏。”

在杜魯門的聲明引起歐洲關注之後,杜魯門在1950年12月4日會見了英國首相兼英聯邦發言
人克萊門特·艾德禮(Clement Attlee),法國總理勒內·普列文(RenéPleven)和法國外交
大臣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討論了他們對原子戰及其可能的中國擴張的擔憂。
美國放棄進行原子戰的原因不是因為“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願升級(韓國戰爭)”,而是
因為聯合國的盟友,特別是來自英國,英聯邦和法國的聯合國盟友對使用核子武器表示關注
。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建議杜魯門告訴艾德禮,美國祇有在必要時才會使用核子武器,以保護
聯合國部隊的撤離或防止“重大軍事災難”。

1950年12月6日,在中國干預下,並擊退北朝鮮北部的聯合國軍隊之後,陸軍上將J. Lawton
Collins(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將軍、特納·喬伊海軍上將、喬治·E·斯特拉特邁耶將軍和
參謀長道爾少將希基、查爾斯·A·威洛比少將和埃德溫·賴特少將在東京參加會議,共同計劃
應對中國干預的戰略。他們考慮了未來數周和數月戰爭的局勢,以及三種可能使用原子彈的
情景。

在第一種情況下:如果中國志願軍全面攻擊,並且在1951年4月之前(四個國民警衛隊師
應該在那時到達),美軍部隊沒有增援,也沒有台灣軍隊加入,聯合國軍又被禁止對中國
境內目標進行轟炸的話,那麼可能在北朝鮮使用原子彈。
在第二種情況下:如果中國志願軍進行全面攻擊,聯合國軍封鎖中國並進行了有效的空中偵
察和轟炸中國境內目標。再者,台灣士兵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如果使用戰術原子彈轟炸,
那麼聯合國軍部隊就可以深入北朝鮮。
在第三種情況下:如果中國和KPA同意不跨越第38度線,,且KPA游擊隊向北撤退。麥克阿
瑟將軍建議聯合國軍接受停戰協定。美國第八軍團將繼續保護首爾-仁川地區,而10軍將南
撤至釜山。聯合國監督停戰協定的執行。則不須使用原子彈。

不過,五角大廈和國務院都對使用核子武器持謹慎態度,因為可能和中國發生全面戰爭,
外交後果上也無法預測風險。杜魯門和他的高級顧問都同意,儘管韓國的軍事狀況不佳,
但他們從未認真考慮在1950年12月初(中國志願軍加入約2個月),就使用原子彈。

1951年,美國將韓戰升級為最接近原子戰的階段。1951年10月由於中國向中朝邊境部署了
新的軍隊,美軍實施了哈德遜港行動以建立核武器能力,沖繩嘉手納(Okinawa)空軍基地的
地勤人員為韓國戰爭組裝了原子彈。只剩下原子彈攻擊測試。美國空軍的B-29轟炸機由日
本的橫田空軍基地起飛,轉到沖繩,進行了從沖繩到北朝鮮的單機轟炸測試(虛擬核彈或
傳統炸彈都有)。哈德遜港測試了“原子彈襲擊所涉及的所有活動,包括武器組裝和測試、
領導和炸彈瞄準的地面控制”。轟炸的測試數據表明,原子炸彈在戰術上對大規模步兵無效
,因為“能及時識別大量敵軍步兵的情況極為罕見”。(意思是說敵人的大量步兵出現時,無
法只轟炸敵人步兵,而不損傷我方人員)

只有當大規模來自韓國外部的空襲時(來自中國或蘇聯),李奇威將軍才被授權可以使用核子
武器。美國特使被派往香港,向中國發出警告。這個訊息讓中國領導人,知道美國使用核子
武器非常謹慎,但目前尚不清楚他們是否了解B-29的部署狀況。10月中國兩次主要攻勢的失
敗,也可能導致他們轉向守勢策略。 B-29於隔年6月返回美國本土。

儘管原子武器有巨大的破壞力,但它們對戰爭結果的影響力可能很小。從戰術上講,鑑於中
國志願軍 / KPA部隊的分散性質,攻擊基礎設施和後勤中心是比較可能的目標,但是可用的
原子彈太少(大多數都被保留用於對付蘇聯),原子彈襲擊對整個戰局中部隊的影響有限。
若從戰略層面上講,攻擊中國城市,摧毀民用的工業和基礎設施,會讓下個城市的管理領導
人立即疏散,並成為共產黨宣傳的高價值事件,也可能激發中國平民對政府的支持。當時研
判蘇聯應該已經有少量的原子彈可使用,由於不期望蘇聯代中國或北朝鮮出頭(反報復)。所
以,在不使用原子彈的決定上,因為沒有核子交換的恐怖平衡理論可利用。使動用原子彈沒
有軍事層面的作戰優勢。並且在未來的衝突中,也不希望使用原子武器對付無核國家的“門
檻”降低。

艾森豪威爾在1953年初接管美國政府時,對在韓國使用核武器也同樣態度謹慎。艾森豪政府
制定了應急計劃以對付中國,但新任總統卻像杜魯門一樣,擔心這樣做(核子武器攻擊)會導
致蘇聯對日本發動襲擊。一如戰爭開始時的狀況一樣,艾森豪政府沒有在戰場附近部署美國
核子武器。

後續
戰後的復甦,在北朝鮮、南韓有所不同。戰後第一個十年,南韓停滯不前。 1953年,南韓
與美國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 1960年,南韓發生了四月革命,學生們反對李承晚政府。
142人被警察殺害;結果李承晚辭職並流亡美國。朴正熙在5月16日的發動政變使社會穩定。
從1965年到1973年,南韓向南越派遣了部隊,並從美國處獲得了$ 235,560,000的津貼和軍事
援助。越南戰爭期間,南韓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五倍。南韓進行了工業化和現代化。從19
60年代初到1990年代後期,南韓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1957年,韓國的人均GDP
低於非洲的加納(Ghana),到2010年,南韓已成為發達國家,在世界上排名第13位(加納世
界的第86位)。

在美國空軍大規模轟炸之後,北朝鮮“實際上從工業社會被摧毀”。停戰後,金日成要求蘇聯
提供經濟和工業援助。 1953年9月,蘇聯政府同意“取消或推遲償還所有的...未償還債務”,
並承諾向北朝鮮提供10億盧布的經濟援助、工業設備和民生品。蘇聯集團的東歐成員也提供
了“後勤支持、技術援助[和]醫療用品”。中國取消了北朝鮮的戰爭債務,提供了8億元人民幣
,承諾進行貿易合作,並派遣了數千名士兵重建受損的基礎設施。但當代的北朝鮮仍然不發
達。

根據最新的北朝鮮人口普查,估計數字顯示,1990年代的北朝鮮飢荒,有24萬人至42萬人死
亡,1993年至2008年,北朝鮮有60萬人至85萬人的非自然死亡。南韓的人類學家對叛逃到中
國的北朝鮮兒童進行的研究發現,由於營養不良,北朝鮮18歲的男性比南韓同年齡的男子,
矮13公分(5英寸)。

戰爭結束後,南韓的反美主義受到美國軍事人員(USFK)的存在,和對朴正熙獨裁政權的
支持的影響,反美風潮在1980年代的民主過渡期間很明顯。但是,近年來,南韓的反美主
義已大大下降,2003年的受歡迎度46%上升到2011年的74%,南韓成為世界上最支持美國
的國家之一。

大量的混血“ 士兵小孩”(美國士兵和韓國婦女的後代)充斥著南韓的孤兒院。由於南韓傳
統社會非常重視父親的家庭關係、血統和種族純度,因此混血兒或沒有父親的孩子,在南
韓社會中不容易被接受。 1954年開始由國際收養南韓(孤兒)兒童。1952年的《美國移民
法》將非黑人和非白(也就是亞洲裔)可歸化為美國公民,讓韓國戰爭後的美軍士兵的配偶
和小孩可以入境美國。隨著1965年《移民法》的通過,法案改變了美國對非歐洲人的移民
政策,因此韓國人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亞洲人群體之一。

毛澤東在韓國戰爭中,決定對美國採取直接對抗,被視為共產黨集團對抗上最強大的反共產
主義大國(美國)的一項成就。當時共產主義政權中國內戰勝利後也需要鞏固自己的權力。毛
澤東支持中國干預不光是為了挽救北朝鮮,而是因為他認為和美國發生軍事衝突,可以撫慰
蘇聯換取蘇聯的軍事支持,並實現毛澤東讓中國成為世界主要軍事力量的目標。毛澤東表示
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關注是國際性的,雄心勃勃地想提高自己(毛澤東個人)在共產國際社會
中的聲望。毛澤東晚年認為,斯大林只有在中國加入韓國戰爭後,才對他積極支持。在中國
大陸內部,這場戰爭提高了毛澤東、周恩來和彭德懷的長期聲望,使中國共產黨可以增強統
治的合法性,同時削弱了反共產主義的異議者的勢力。

中國政府鼓勵韓國戰爭是由美國和南韓發起的觀點,儘管科因坦(ComIntern)的文件顯示,
毛澤東要求約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批准發動戰爭。在中國媒體中,中國對戰爭努力
被視為中國的成就,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美國)與裝備不足的軍隊(中國)交戰,中國迫使美
國撤退,並讓韓戰陷入僵局。這些成功對過去一百年中國屈辱歷史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共產黨的能力。但這場戰爭,也對中國造成的最重大負面後果,它導
致美國保證了蔣介石政權在台灣的安全性,確保台灣在今天仍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控制。
毛澤東發現了大規模群眾運動在戰爭中的好處,讓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多數統治措施,都
將群眾運動付諸實施。最後,反美情緒在中國內戰期間已經是一個重要因素,在韓國戰爭的
共產黨宣傳運動中,更是深植到中國文化中。

Reply

Use magic

148

Threads

189

Posts

193

Credits

Administrator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Author| Post time 2021-4-25 15:25:25 | Show all posts
軍事指揮官的理解架構的兵、武、術、略、執、氣。

我提出這個理解架構,是希望告訴軍事指揮官,面臨一場戰爭或戰役,可以依照這個
架構,在各個面向做自己能做的最好準備。

但是從寫一個歷史事件的角度來說,我不可能將"當時"的軍事指揮官如何考量這些面向
中的議題的心路歷程,說得一清二楚,只能選擇性的就我閱讀的資料,挑選一些比較有
趣、或值得注意的議題來加深讀者的印象。請讀者注意這些前提。


兵力
兵力在好幾個階段皆有不同的對比數字,整理如下
開戰前的階段,單純的比較數字,KOPA(北朝鮮軍)v.s.ROKA(南韓軍),KPA約15~
20萬,還有274輛T-34-85坦克,ROKA為98000人,沒有重型武器。所以北朝鮮軍一
路勢如破竹,把南韓軍(外加初期的輕裝美軍)逼到釜山一角。

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後,釜山防禦圈也同時北攻,此階段的聯合國軍(美軍+南韓軍)
,大約有225000的戰鬥部隊(外加10萬的地區部隊),北朝鮮軍的損失約33萬人,
據描述僅剩不到三萬主力部隊,逃回北方的防線。

第三階段中國志願軍加入戰場,數量上找不到資料。但根據美國方面的估計,
中國志願軍(在整場戰爭中)陣亡40萬、負傷48萬、被俘2萬(BBC 文章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165066)
則推估總參戰人數超有一百五十萬,應不誇張。但單一時間點的兵力目前沒找到
資料可表達。

武器與戰術
韓戰中具劃時代意義的武器,應該算是噴射戰鬥機的加入。具代表性的飛機,共黨軍
是MiG-15聯合國軍(美軍)有F-86 軍刀機。
MiG-15 v.s. F-86

地面戰方面,戰爭初期ROKA缺乏重武器,KPA的T-34-85軍團勢不可擋(北韓的105裝甲旅)
,源源不絕的美軍和不斷增強的空中武力,逐漸損耗了KPA的T-34-85。隨著美軍的增多,
美軍的M-4雪曼中型坦克M-26潘興重戰車也加入陣營,但除了第一階段的KPA衝刺外,
美軍戰車因地形上的限制,基本上僅當成步兵伴隨武器,並沒有自己的獨立旅或師。

因為討論武器並不是本網站的主軸,詳細的介紹請參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Korean_War_weapons


李奇威將軍對中國志願軍的如潮攻勢,採用一種精心設置的戰術。李奇威命令前
線總指揮范弗里特將軍步步為營,以每天20英里(32公里)的速度節節後退,
儘量避免和志願軍近戰、夜戰,而依靠遠程炮火給志願軍部隊以最大的殺傷。與此
同時,美軍強有力的空軍部隊則受命全力以赴切斷志願軍的補給線。

憑藉志願軍的偕行補給(部隊一開始就帶著),其進攻態勢只能維持一個星期。因此,
中國志願軍脆弱而漫長的後勤補給線正是其最大弱點。李奇威的戰術意圖是保持機
動兵團,在志願軍耗盡糧彈的時刻突然出擊,憑藉其強大的火力和機動能力,將志
願軍主力全殲在堪薩斯線(美軍以三八線為基準的一條戰術劃線)上。按照他的設
想,對志願軍的這次殲滅戰將是一次美軍在自己設計的時間和地域,按照自己最擅
長的方式進行的一場戰役。

李奇威的戰略構想可以最大限度地迴避志願軍擅長的迂迴、穿插、夜襲、近戰等手
段,卻最大限度地發揚美軍在後勤、空軍、火力、機動方面的優勢,在一向依賴裝
備的美軍中堪稱罕見的經典謀劃。
https://kknews.cc/zh-tw/military/lzeygz9.html


戰略考量
仁川登陸
韓戰中最經典的戰略行動莫過仁川登陸,聯合國軍在仁川-首爾站穩腳步後,北朝鮮軍
就不得不進行大撤退。聯合國軍在仁川的登陸,事前也做過很多配套措施。詳細細節
請看專文的介紹。
http://www.warmap.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8

好奇的是,雖主文上中共的周恩來已聽提醒北朝鮮要注意,聯合國軍可能在此地的登陸。
但北朝鮮好似完全沒有準備,不知道是甚麼原因? (後來看到麥克阿瑟的回憶錄,北朝鮮軍
確實有在準備仁川的防務,但經營的時間還不夠。)


核子武器問題
有趣的是,縱使這個場景中,北朝鮮、中共(中國)、蘇聯並沒有核子武器,原子彈是
美國的專屬武器。但是從文中的分析看來,原子彈也不是打贏戰爭的萬靈丹,如果不
想以殺傷平民來要挾當權者的話,原子彈使用的機會其實並不太高。更何況目前世界
上的強權國家都已經有核子武器,各自對友好國家形成保護傘(例如中國的核子武器
就形成對北越的核子保護傘),不管是約翰遜還是尼克松,都不想以直接入侵北越的
方式,引發與中共的直接對抗。

由此分析,核子武器的使用彈性其實不太高,所以是個名副其實的"恐怖平衡"武器。

中國(中共)參戰的考量
從地緣政治看,除了美國具有先天的地理優勢外,強權國家都在尋求戰略上的緩衝
地帶,自己的邊界國家最好不是和自己對抗的敵意國家。

二次大戰後,最重大的兩次衝突(韓戰、越戰)。共產黨除了輸出革命增加世界影響
力外,中國援助北韓、北越,其根源都可以歸結到建立緩衝區的概念。至於是否直
接派兵參戰,就須由每個個案的實際狀況考量。


士氣與執行力

對美軍的評估
輕裝美軍時期
KPA南侵之初,輕裝美軍分批救援,但是對KPA的坦克大軍沒有有效的對抗武器,所
以還是節節敗退,但是由文章看起來,美軍都還是能盡忠職守,大田之戰,美軍24師
將近一半的傷亡,師長也被俘虜。但也爭取到必要的時間能掩護其他大軍能在釜山防
禦圈站穩腳步。美軍並沒有崩潰潰散。

中國志願軍參戰的初期
中國志願軍在戰場上以突然之姿出現,確實是打的美軍有點出乎意料,但是並沒造成
奇襲效果,讓美軍的戰線崩潰。美軍縝密的後退戰術,給予敵人最大的傷亡效果,從
執行力和士氣方面來看,我不認為美軍表現得特別差。

僵局時期
僵局時期,雙方的軍隊應該都明白反覆的爭奪某個山頭,都只是為了增加談判的籌碼。
但從地圖上看來,聯合國軍並沒有喪失所佔土地。

對中國志願軍的評估
參戰初期
中國志願軍參戰初期,為了執行對聯合國軍出奇不意的襲擊,日休夜行,躲避空中偵
查,行軍紀律良好。

後期
對志願軍來說,最困難之處莫過於後勤補給,因為美軍擁有強大的海空軍,且幾乎主
宰朝鮮半島的天空,脆弱又長途的交通補給線,就成了聯軍飛機的首要目標。但在補
給困難的狀況下,中國志願軍還是能不斷地發動攻勢,雖然傷亡慘重,但它們還是能
執行任務,表示指揮官的意圖還是能下達在部隊執行。

對北朝鮮軍評估
不管是29萬或是31萬的傷亡數字,對比開戰時的20萬軍力,北朝鮮軍的傷亡率超過
140%傷亡慘重,加上面對優勢裝備的美軍,主文的描述中,直到後期,北朝鮮軍似
乎都還能按照指揮官意圖來行動執行任務。就執行力而言,北朝鮮的軍隊控制,算
是有一定的水準。

對南韓軍評估
南韓軍的傷亡為13萬人,對比開戰時的10萬人,傷亡率也有130%,因為缺乏重裝備
開戰初期的首爾保衛戰,南韓軍接近崩潰,麥克阿瑟認為南韓軍已經不是有效的武力
。南韓軍併入聯合國軍後,和美軍搭配作戰。有意見認為,南韓軍在韓戰時,只能算
二流軍隊,但越戰時,派駐越南的陸軍、陸戰隊已經蛻變成一流軍隊。
Reply

Use magic

You have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Login | 申請加入會員

Points Rules

Archiver|Mobile|Strategy WarMap  

2024-3-29 09:15 GMT+8 , Processed in 0.04619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Quick Reply To Top Return to the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