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egy War Map

 Forgot password?
 申請加入會員
戰略
Search
View: 4397|Reply: 1
Print Prev. thread Next thread

越南战争~1965.11 埃德浪战役(Battle of Ia Drang)

[Copy link]

148

Threads

189

Posts

193

Credits

Administrator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Jump to specified page
樓主
越南战争~1965.11 埃德浪战役(Battle of Ia Drang)
又称德浪河谷战役
资料来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Ia_Drang

翻译者: 陶盛涛

文前备注: 本文的英文原文中,对美军单位习惯使用1/7,2/7,2/5,说明美军的空中骑兵
单位。其意思是,1/7-> 第七骑兵团第一营,2/7->第七骑兵团第二营,2/5->第五骑兵团
第二营。


背景
到1965年初,越南南部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受到越共(VC)的有限控制,并受到越来越
多的北越人民军(PAVN)的支援。越南军事援助司令部(MACV)的威廉·C·威斯特摩兰
(William C.Westmoreland)将军从约翰逊总统那里获得了30万名美国士兵部署的承诺,并
於1965年夏天建立了一支可作战的美军部队。

到1965年,越共军队在名义上控制了南越大部分地区,并在西贡地区东北部的中央高地建
立了军事基础设施。共产党军队在十年前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抗法战争(奠边府之战)中曾在该
地区行动,1954年在萌洋隘口战役(Battle of Mang Yang Pass)中取得了显着胜利。进入该中
央高地几乎没有可靠的道路,这成为共产党军队形成基地的理想场所。ARVN(南越军)部队
的攻击一般会沿着道路进行。 1965年,大批北越正规军进入该地区准备进行进攻。从这些
基地向西南方向进攻,有可能将南越一分为二。

到1964年,北越在中央高原建立了所谓的B3前线。到1965年11月上旬,三个北越军的团
(第32丶33和66)和H15地方部队营已在该地区整合。 B3前线司令员周辉敏少将计画对
昆嵩(Kon Tum)和普莱库(Pleiku)的南越军阵地进行攻击。普莱库是南越军第二军总部的所
在地,由永璐(Vinh Loc)将军指挥,他拥有9个南越战斗营。四个游骑兵营,三个空降营和
两个陆战队营。

美国司令部认为这是测试新的空中机动战术的理想地方。空中机动战术是一种使用直升机
将一个营级战斗单位从营区运送丶补给和撤出的一种机动方式。由於一支普通部队的重型
火炮武器无法跟随,因此步兵将得到协调的近距离空中支援(近接支援),火炮和空中火箭
炮的支援,并在远方安排炮兵并由随营的观测员指挥。新的战术是由第11空中突击师
(测试)在美国开发的,随後更名为第1骑兵师(空中机动)。该师的士兵自称为“空中骑兵”
(Air Cavry),并於1965年7月开始在越南中部的雷德克里夫营区(Camp Radcliff)部署。到
11月,该师的三个旅的大多数已准备就绪。

美国部署第1空中骑兵师,使B3前线司令部,提前在10月进行对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普莱梅
营区(Plei Me,在普莱库西南方约45公里)的进攻计画。本来的攻击计画是12月。原计画使
用三个团,因提前缘故,最後仅由32团和33团一起发起攻击。新计划是用第33团进攻营地
,而第32团则伏击从普莱库派出的南越救援部队。一旦救援部队被摧毁,这两个团就加入
对普莱梅的攻击并占领营地。最初的进攻,在美军的强大空中支援下被击退了,一支小型
救援部队在22日上午到达普莱梅营区。从普莱库6c路线来的主要救援部队,在第二天18:00
被伏击。经过两个小时的战斗,伏击部队被击退,但南越军不愿再继续前进,反而在当地建
立防御阵地过夜,直到25日黄昏才到达普莱梅的营地。北越部队则向西撤向楚邦台地
(Chu Pong Massif)。







10月底,北越军解除对普莱梅营区的包围後,威斯特摩兰将军命令金纳德将军(第1空中骑
兵师)进入进攻态势,并取得普莱库省的主动权。最初的攻击行动是由第1旅进行,11月1日,
他们占领了普莱梅西南的北越补给站。接下来几天的交战迹象表明,北越第66团已经抵达
该地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伤亡,第三旅接替第一旅,移交工作於11月7日至12日陆续完
成。


11月11日,情报部门知道了3个北越团的部署情况:地图YA9104附近是第66团,YA 940010
附近是第33团和820070YA附近是第32团。11月12日,IFFV(美军越南第一区(?)地区指挥部)
指挥官拉尔森将军和第一骑兵师前进指挥部指挥官诺尔斯将军下令,第3旅为“在楚邦山脚附
近的袭击”做准备,在经纬度13°34 ′11″ N 107°40′54″ E的位置,大概是位於普莱梅以西14
英里(22公里)。



11月13日,第3旅指挥官托马斯·布朗(W. Brown)上校遵照IFFV指挥官拉尔森将军和第1航空
骑兵师前线指挥所指挥官诺尔斯将军的命令,会见了第7骑兵团第1营指挥官哈尔·摩尔中校。
并告诉他“第二天早晨将进行空中突击” ,并在11月15日进行搜索和摧毁行动。同时,通过侦听
无线电通信得知,北越军B3战线的前线侦察部队和运输单位已经撤出他的部署区,本来这些部
署是为了袭击普莱梅营地。

登陆区
布朗上校选择摩尔中校和他的部下执行任务,明确命令他们不要试图攀越山脉。该地区有几处
空地被指定为可能的直升机降落区,通常以北约音标字母命名。

降落区 X射线(X-Ray):以13°34′4.6″ N 107°42′50.4″ E作为着陆区,是一个平坦的空地,周围
有低矮树木,是楚邦台地的东部,是一片乾燥的小河床。埃德浪河(Ia Drang River)在西北约
2公里(1英里)处流过。

降落区 奥尔巴尼(Albany):在13°35′43″ N 107°42′55″ E的地方,X射线降落区 东北角约2.5公
里(2英里)。

降落区 哥伦布(Columbus):在13°35′20.8″ N 107°44′29″ E的奥尔巴尼以东约2.2公里(1英
里)。

降落区 探戈(Tango):X射线以北约2公里(1英里),经纬度13°35′28.8″ N 107°42′46″ E

降落区 洋基(Yankee):在X射线以南约两公里 13°33′14.1″ N 107°43′1.3″ E。洋基降落区处在
缓坡度的地面上,一次只能容纳6到8架直升机。

降落区 威士忌(Whiskey): 位於13°33′17.8″ N 107°43′40.8″ E 东南2.1公里(1英里)。

降落区 维克(Victor):在13°33′33″ N 107°43′47.8″ E处,东南偏南约6公里(4英里)。

火力支援将从FB猎鹰(FB Falcon)火力基地提供,该基地在X射线 登陆区的东北方约8公里
(5英里),13°37′22″ N 107°45′51″ E。

前进指挥部诺尔斯将军说,他选择给摩尔中校和他的部队使用的最初着陆区。非常清楚的,
敌人已经没有高射炮和重型迫击炮,这些武器在普莱梅营地攻击时,已经被摧毁了。若有这
些武器,敌人原本可以部署在山坡上,从高处俯瞰着陆区,用来击落直升机并消灭降落在地
面上的骑兵部队。

降落区 X射线大约是一个不完整足球场的大小,长约100米(东西向)。据估计,在给定的
时间,只有八架UH-1 休伊直升机可以降落在空地中。第7骑兵团第1营,在当时的美国陆军
中,是个很典型的部队,由三个步枪连和一个重型武器连组成:A-阿尔法连,B-布拉沃连,
C-查理连和D-达美连。该营的总兵力765人中,总共约有450人,将由16架休伊运输直升机
进行来回运送,这些直升机通常可搭载10至12名有装备的士兵,因此,该营将必须分几个
梯次运送,每次只能运送不到一个完整的连队。每趟运送大约需要30分钟。摩尔中校安排
了起降顺序,首先先运送B-布拉沃连及其指挥团队,随後是A阿尔法和C查理连,最後是D达
美连。摩尔的计划是将B连和A连从溪床向西北移动,而C查理连向南移至山顶。D达美连将
由特种武器组成,包括迫击炮,侦察队和机枪部队,将被用作战场预备队。在降落区的中心
是一座大白蚁丘,将成为摩尔的指挥所。此外,第7骑兵团第二营的B布拉沃连将在18:00接
近。

第一天: 1965年11月14日

降落
11月14日,通过侦听无线电的南越军情报指出,天亮前,北越军B3战线的一些攻击部队
开始离开其集结地区,准备袭击普莱梅营地。

在10:48,第7骑兵团第1营的第一批士兵到达X射线降落区,B连士兵在炮兵丶空中火箭炮
和空袭轰炸的预备性轰炸後的30分钟後降落。这个位置将插在北越军第66团第9营约200
米的附近。

空中突击的插入使B3战线指挥部推迟了对普莱梅营地的袭击。 B3战线指挥部陷入困境,
他们决定推迟对普莱梅营地的进攻,并用第7和第9营应对新的威胁,而其馀部队仍停留
在原本围攻的位置。

伴随着约翰·海伦(John Herren)上尉的B连,摩尔中校和他的营指挥部也一起降落。 B连
的单位太小,且须确保整个着陆区的安全,於是连队的大部分,都保持在降落区的中心附近
,同时派出了较小的单位来对周围地区进行侦察。到达後,海伦上尉命令B连向西移动经过
小河床。在大约30分钟内,他的一个小队的中士。约翰·明戈(John Mingo)在惊讶中,抓获
了第33团的一名手无寸铁的逃兵。该俘虏透露,在楚邦山有3个北越军营-估计有1,600名北
越部队,而当时地面上的美军还不到200名。 11点20分,第一营的第二批次直升机到达了,
其馀B连和A连的一个排一起到达。五十分钟後,第三梯次到达了,这是由A连的另外两个排
组成的。 A连沿乾河床在B连的左後侧翼和左翼位置,并在垂直於小河床的西侧和南侧占据
位置。

在12:15,B连的三个排都开了第一枪,这三个排在乾河床西北方的丛林中巡逻。五分钟後,
海伦上尉命令德文尼(Al Devney)中尉领导下的第1排,和赫里克(Henry Henryrick)中尉
的第2排互相并排前进,第3排(在丹尼斯迪尔Dennis Deal中尉的领导下)紧随其後。德文尼
中尉的第一排在小河床以西约100码(91 m)处领头,赫里克的第二排在他的右後方。就在
13:00,北越军对德文尼的第1排的两翼进行攻击,造成人员伤亡,第一排的士兵在过程中被
压制。这时候,赫里克中尉发无线电,通知说他的第二排正在从他们的右翼射击,并且他正
在朝那个方向追赶一小队共产党军队。

诺尔斯将军打电话给金纳德将军,报告说第7骑兵团第1营已经与敌人交战,并要求增加第五
骑兵团第2营的援军,以对抗两个北越军的第7和第9营。

赫里克排被切断
Guest, 隐藏内容,只显示给会员阅读. 歡迎加入. Login or Register

Guest, 隐藏内容,只显示给VIP或推廣会员阅读. 歡迎升級. Upgrade
Reply

Use magic

148

Threads

189

Posts

193

Credits

Administrator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沙發
 Author| Post time 2020-5-17 08:53:06 | Show the author posts only
戰場指挥官的分析架构

兵力
如果对近代战争稍有研究,通常都会认为兵力(人数)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已经慢慢
在缩小,取而代之的是武器的科技性(或者火力大小),逐渐的增加重要性。但越战
是一场非常不一样的战争,虽然还说不上推翻上述的概念,但是又很神奇的将人数
优势,又变成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不仅於此,北越的战争谋划者,更将兵力
这个概念推升到另一个境界。

以18世纪的传统军事观念来说,己方的兵力数量若有优势,通常是利用它,让敌
人需要同时对抗不同方向上的我方士兵,让敌人士兵无法专注一个方向的攻击与
防御。即使是同一个方向的攻击,也利用己方人数多,让对方士兵因为疲累,反
应时间缩短,而被打败。利用敌方防线的缺口,突破敌人的防线,威胁敌人的补
给根据地,或者对不同位置的防线的後方或侧方席卷敌人的主力。但随着武器的
火力射程增加,杀伤敌人的数量丶距离可以拉大,人数优势的重要性慢慢缩减,
武器的科技性(火力大小丶射程)慢慢增加重要性。

但是越战这场战争,平心而论,美军打得并不差。就18世纪的传统军事观念来说
,美军的每一场战役,都能击退敌人的攻击,而且若只单纯地计算敌我损失,美
军都算是赢的。而且比例是悬殊的,以这场战役(埃德浪之战)来说,美军自己的
估计是惊人的1:10。其他战役1:3或1:5我想都是常态,自从美军介入後,也没有
丢失任何一个他想保卫的基地点。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只能被动的应付北越军/越共的攻击,而且更不幸的是,北越军/越共的人力资源
太过庞大,人力没有被消耗到不得动弹的地步。另方面,这场战争都是在南越境
内打的,北越也完全没有领土损失,所以只要北越的人力能负荷,他就能源源不
绝的攻击。

对北越领导层来说,己方军队的人命损失,并不是他们首要考量的目标。说他完全
不在意,当然也不是事实,因为若是如此,武元甲也不会因复活节攻势的巨大损失
被撤职。但是相对的,他们对这个因素的考量,比他的对手的领导层,是有更大弹
性的,而且他们的军队人数规模,也禁得起消耗。他们以民族主义丶共产主义号召
人民从军,建立了大规模的军队,而且这个军队整体来说殉道意识也高於南越军/美
军。

因为前提因素的改变,让越战这场战争,脱离了我们对战争的一般概念。火力及科
技性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北越的战争谋画者,能找出以人数优势对抗火力科技的方
法。更厉害的是,他利用自身的巨大伤亡,被动(他可能并没有这种意图)的让美国
人觉得,不管北越有再大的巨大伤亡,北越也不会妥协投降,终於让美国人失去耐
心和求胜意志。但我认为,这样的战争情境再次发生的机率,是很低的。换句话说
,我不认为这样的历史,容易被再次重演。



不过我认为以战场指挥官来说,以这样的方式(己方大量的伤亡)考量或使用兵力,
并不太可能。必须有更高层次的领导圈有这样的共识,才有可能往下推展到下一层
级。如果只是一个指挥军队的将军,即使你观察到这些前提也没用,国家领导人
(或你的上级长官)可能因为看法不同,很可能撤换你,所以即使有这样的情境条
件你也不能主动使用,反过来应该先去说服你的上级长官。

整个战役,双方的兵力都是渐次投入或撤出,已知北越军的团是2200人,该
地区约有三个团,共6600人。美军则投入三个营1500人(每营500人)。但每个时
间点的人力对比估算都不同,这部分只能大体描述一下。

武器与战术
武器部分就不描述了,因为双方的差异太大,比较这个议题对这场战争的意义也不
太大。

但是我倒是觉得,双方的几个战术有值得分析讨论的地方。或许可以刺激你做更多
的思考。

空中机动战术
兵力利用直升机快速投入丶快速撤出,可增加战场的主动权(可以在我方想要的时间
和地点引起战斗),扰乱敌方指挥官的反应或计画,我认为这是主要的优点。但缺点是
,只有轻装部队容易投送,双方的主要交战武器都是小口径的轻兵器,近身肉搏的伤
亡率本来就比较高。美军虽然在几公里外有安排火力支援基地,也有很密切的空中支
援。但是比较没时间组成防御力比较好的防线,相形之下,敌人也容易突入防线,双
方士兵混在一起,火力支援和空中近接支援,效果不仅打折扣,更可能有些士兵死於
友军之火。


这个战术虽然在当时算是个新颖的战术,但是从战略层面来说,我认为它不适用越南
战场。原因是北越军的对抗美军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拉高美军的伤亡率,这个机动
战术刚好更有利於北越军达成目标。当然我明了这个战术可能也是越南战场,地广人
稀的不得不选择,因为无法每个地方都部署重兵,只好利用这种机动方式,可以很快
速的增援。但是不是只援助已有良好防御阵地(防线)的军事基地呢? 一方面可以达到
增援的需要,另方面也可维持较低的伤亡率。

利用这种战术主动出击,如果己方军队可以不计较伤亡,对争取战场主动权上可以
增加很多弹性。武元甲的传记中,描述了北越的军事领导人的反应,因为美军可以出
奇不意的在任何地方展开战斗,对北越的军事领导人,在思考战术战略上,增加很多
困扰。不过北越领导人很快地找到反制方法,北越军马上化整为零,利用小部队战斗
,增加美军的伤亡率,也保存自己的实力,因为时间是站在北越这一边的。武元甲也
料到,美军的这场战争除了军队的军事领袖领导之外,美国本土民众也透过新闻画面
,间接地影响战场上的政策。而群众是没耐心的,况且美国是民主国家,群众的不耐
会很快的反映在选票上,他不用透过军事手段杀死敌方领导人的肉身,美国民众的选
票自然会帮他改变敌方领导人的意志。

对军人来说,战场上的伤亡率不应是首要考虑的准绳,战胜(任务)才是。但可惜的是
一般民众都会有恻隐之心丶仁慈之心。你的下属也希望你能谨慎的考量士兵的生命和
任务之间的平衡,他们即使愿意为任务牺牲生命,也不希望是无谓的牺牲,或者牺牲
生命的效益太低。己方的所有人,不管在哪一个角色,总会希望己方的伤亡越小越好
。这也就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道迪上校和马提斯将军的差异所在,道迪上校优先
关注人命,马提斯将军关注的是掌握战场主动权,无奈两者看似是冲突的,我并没有
比较好的答案,只能看你当时的情境自我拿捏了。
<<2003伊拉克战争~陆战队道迪上校被解除指挥权>>
http://www.warmap.org/forum.php? ... &extra=page%3D1

在写这个论点时,我同时去搜寻威斯特摩兰将军的继任者艾布拉姆斯将军,虽然艾布
拉姆斯并没有很明显的改变空中机动战术或搜索与摧毁的战略,但是他缩小美军主动
出击的频率,他喊出了clear-and-hold(这和法军1949年亚历山大将军的策略口号一样
,法军的奠边府之战是最後一任瓦尔纳将军),艾布拉姆斯改采比较守势的策略。他
确实是有意识的设法降低美军的伤亡数字。(不过他可能也是已经知道美军撤出越南已
经是即定国策了,所以走之前,不要浪费无谓的人命损失。)


搜索与摧毁(Search & Destory)战略
前面说过,这个部分应该算是绥靖战争的第三部分其中的一个手段。对一场战役来说,
通常赢的目的,可能有两种目标,一是占领敌方的领土,第二是消灭敌方的军力,前者
让敌方没有领土可以生成资源,後者可以让对方短期内抵抗你变得困难,无力阻止你占
领领土,或者无法有效保护领导人。因为美军不是进攻北越领土,很自然的,他会以北
越军的军力(军队实力)为目标,不过我认为威斯特摩兰将军也不是想歼灭整个北越军,
而是让北越军的损失超过可以忍耐的限度,利用两方和谈来达成政治上的妥协。

从单一的战役来看,我认为埃德浪战役的目标是达到威斯特摩兰将军设定的目标,因
为美军基本上用三个营,让北越军的三个团,在短期内失去作用。伤亡率是可怕的1:10
。但可惜的是,北越军对损失三个团,基本上不认为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武元甲在和
法国对抗时,就尝过法军的厉害火力,己方的损失是对方的好几倍,但他还是能忍耐
下来。当第一次大规模和美军对抗後,北越军损失惨重,武元甲的反应也很快,马上
改采新策略来对抗美军,将北越军的大部队拆开,让敌方抓不到我方的主力,以小规
模战斗,一方面减少损失,一方面延长整个战争的态势,让美国大兵体会这场战争将
会无止无尽的延长下去,挫败美军的士气。

看起来剧本是依着武元甲的构想进行着,从现实面看,威斯特摩兰将军想执行搜索与摧
毁策略的困难性是比较大的。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反应都应该和武元甲一样吧,威斯特
摩兰将军的策略需要北越军的配合,双方才可能大规模的决战。但这只可能存在於美军
进攻北越的重要战略位置。但既然美军没有进占北越领土,北越军的合理策略当然是你
追我跑,尽量让主力不要被抓到。
Guest, 隐藏内容,只显示给会员阅读. 歡迎加入. Login or Register
Reply

Use magic

You have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Login | 申請加入會員

Points Rules

Archiver|Mobile|Strategy WarMap  

2024-4-25 14:53 GMT+8 , Processed in 0.03779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Quick Reply To Top Return to the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