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class="xi1 bm bm_c"> Please select To the mobile version | Continue to access the desktop computer version

Strategy War Map

 Forgot password?
 申請加入會員
戰略
Search
View: 17543|Reply: 0

漫談戰略~一名軍事指揮官考量軍事行動的架構

[Copy link]

148

Threads

189

Posts

193

Credits

Administrator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Post time 2019-4-21 10:02:05 | Show all posts |Read mode
作者: 陶盛濤

(軍事)戰略知識類別分類:  總論


對一個初學戰略的人,希望各位了解戰爭中勝負的因素相當的複雜,也很難只歸因一個因素,戰爭並非只靠一個因素
就能決定勝負。我們只好先縮小範圍只看一個軍事行動的層面。如果您是一名領導部隊的軍事指揮官,當您在鬥爭場
合時,需要思考的事情很多,不能只考量單一或部分的因素。但是太複雜的事務,也常會讓人有不知從何想起的困擾
,又或者掛一漏萬的問題。以下的項目,是我"個人"認為,一名軍事指揮官考量一個軍事行動的"思考架構"。針對太
複雜的社會科學現象,很多學科會利用"理解架構"(framework),來描述或解釋一些現象或面向。當然,如果您能歸因
到只用少數幾個因素就可解釋或處裡一項議題。或許可以進階聲稱在一個學科找出所謂理論或原理。但我認為戰略的
領域,很難導出這樣的理則或原理。戰爭"本身的現象",或許能導出一些理則,例如克勞塞維茨的名言"軍事是政治的
延長",這句話對解釋戰爭的"現象",看起來沒有多大的問題。但如果是要找出戰爭"致勝"的行動綱領,歷史文件多數
或許只能整理出適用於一時一國的狀況,很難想出能適應多數又永恆不變的真理。

以下的"理解架構",主要的設想對象是"軍級"以下的指揮官,更高層的指揮官,政治因素就越大越多。討論越難收斂,
所以這個理解架構中,我先集中在比較"純"軍事議題這個部分。

要記住一個軍事鬥爭的場合中,一定至少有兩方參與,所以以下各個環節,指揮官都要考慮己方和敵方兩邊的狀況。

兵力
                在古代戰爭中,士兵人數的大小,基本上就是打勝仗的主要因素。雖然戰史中,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少,
                但更多的是以多勝少。這一條幾乎算原則的理則,被約米尼、克勞塞維茨寫在他們的經典書籍中,可見其
                重要性。不過十八世紀後,熱兵器被大量的引入戰場中,科技、火力的力量逐漸替代人數的重要性。第一
                次大戰中,看的出來雙方的將領,還認為這個"數量"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很多戰史都評論一次大戰中,
                機關槍、鐵絲網的科技進步,讓雙方打成靜態的塹壕戰爭,但雙方將領似乎對此都還不知不覺,而有諸多
                批評,但實話說,這些將領也不是笨蛋。只能說"數量"這個原則,已經被科技這個因素,慢慢的滲透產生
                質變,讓當時處身在這個環境中的將領,大部分都體會不出來。二次大戰後的美軍,更是有意識的發展所
                謂的抵銷策略(Offset Strategy)。雖然"數量"的重要性已經沒有古代、近代戰爭中那麼重要,但目前也不能
                說它就不重要,指揮官應該慎思考自己部隊,敵方部隊的狀況來考量,例如: 當敵我雙方科技差距很大,
                兵力數量的對強方,可能就沒那麼重要;  但當雙方科技差不多,兵力數量可能就很重要 ;這個因素需要依照
                每個個案狀況細細的考量,無法一概而論。我個人認為"兵力數量"幾乎是指揮官第一個都想知道的資訊(不管
                時代多麼進步),初起他會詳細考量數字,但是到後來加入其它因素一起思考時,考量的越多,數量問題會
                變得模糊,最後只會在指揮官心中以一種概念的方法來考量,這個議題,在決策程序三、擬定備選方案,四
               、分析評價備選方案都會用上。

武器、戰術

               在軍事爭鬥的場合中,雙方指揮官的考量通常都是從兵力開始,接下來會跟著想到火力的問題。因為如上
               所述,火力可以替代部分的兵力要素。但是近三十年武器發展,追求更大的火力,逐漸的被精準性、聰明
               性、匿蹤性滲透(請注意我不是用取代這個詞)。

               武器的種類繁多,每個性能都不一樣,就算待在軍隊30年的指揮官,也不可能每種武器都熟悉,跨兵種的
               武器變化性就已經很大,更何況高級指揮官需要評估跨軍種的武器,沒有一個人有這樣的聰明才智,不需
               要開會蒐集資訊,就能自己做出決斷。此時幕僚提供的資訊就有很重要的角色,各種資訊都會被指揮官吸
               收在腦中,不管是擬訂備選方案、評價備選方案武器效能(更廣義的說,應該是特定武器的戰術單位),都
               會用的上。在會議的場合,也是上級指揮官展現領導統御的好時機。上級指揮官能不能從幕僚提供的資訊
               中很快的理解某個戰術單位的效能,是不是能正確的評價後果,做出正確的決定。如果可以做出上述幾點
               ,會贏得與會下屬的敬佩,命令就不容易被打折扣。

               因為武器變化太大,種類又繁多,指揮官對它的認知,在心中一定是模糊的。所以對這個方面的評估,在
               心中都會使用所謂的概念評估法,很難在心中跑出一個數值來。不過在電腦兵旗演習中,電腦程式會將各
               種參數具體化,或許指揮官多參ˋ加電腦兵棋演習,可以多練習一些,變得更有經驗。但電腦兵棋中的損失率
               畢竟是人為設定的,參數設的準不準,有沒政治考量,就很值得玩味了。

               如果不考量核子武器,接下來指揮官會從雙方的武器考量到雙方的戰術,戰術應該可以看成,一種軍事單
               位(部隊+武器)以有效率的方式殺傷敵人,消滅敵方的單位,進而崩潰敵兵的心理。關於戰術的知識,大概
               都是我方機密或敵方機密。所以指揮官只能從自己軍隊的內部管道,同僚的討論,取得相關的知識。以此
               來做決策。

              對一個寫戰爭"史"資料的網站來說,由於歷史資料並不是最新的敵我兵器、戰術的最新資料,因此在這個
              段落來說,初學者並無法從這個網站取得這方面太有用的資料,如果是軍隊組織中的初級軍官,你在部隊
              的學習才會對你有真正的幫助。這個段落說明,只是在建構一個完整的解析架構。

              從武器到戰術,它在戰爭主要的地位是,軍隊組織如何有效率的殺傷敵方士兵,消除敵人的抵抗能力。更
               進一步的崩潰敵人士兵的士氣,崩潰敵人有組織的抵抗(先崩解士兵,再崩解敵方指揮官的抵抗意志)。

               如果看美軍的歷史,我自己對"殺傷效率的概念"可以大致簡化如下,或許能幫助你形成自己的概念:
                       二次大戰時,美軍vs德軍,1:1 (評論: 英美軍初期的殺傷率和德軍差不多,但逐漸以人數優勢、技術
                                 優勢壓倒對方,納粹德國被滅亡。)
                       韓戰,美軍vs共軍,1:5           (評論: 美軍雖然有科技優勢,但共黨軍隊有強大的數量優勢,戰爭結局
                                 目前算(2021年)是雙方平手)
                       越戰,美軍vs北越軍,1:10      (評論: 美軍雖有科技優勢,但北越有禁得起損耗的人數優勢,雖然
                                 傷亡數遠高於美軍、南越軍,但北越的抵抗意志始終堅定,在越南戰場上,美軍黯然撤退)
                       波斯灣戰爭(卡夫吉戰役),美軍vs伊拉克軍 1:100 (評論: 美軍有科技優勢,伊拉克軍有人數優勢,但
                                 因整體性的武器戰術差異過於巨大,卡夫吉雖然被伊拉克軍短暫佔領,但很快又被聯軍收復)
                       波斯灣戰爭(沙漠風暴),美軍vs伊拉克軍    1:400 (評論: 美軍有科技優勢,伊拉克軍雖有人數優勢,
                                 但因美軍的武器戰術優勢太強,卡夫吉之役,伊拉克軍還有測試性的抵抗意志,但慘敗。沙漠
                                 風暴時,伊拉克基層士兵基本上已經沒有抵抗意志,軍事組織中的初中階軍官,乃至總部的高
                                 級指揮官,也很難說有強的抵抗意志,所以伊拉克的軍事抵抗很快的崩解(四天之內)。)
                      註: 以上的殺傷比率,都是"我個人"的心證,並沒有客觀的統計數字可證明。

              但發展一個創新的武器,乃至創新的戰術,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如果你回頭看德國二戰的古德林將軍回憶
              錄,古德林將軍創建裝甲軍也不是一帆風順。即使德軍內部都有很多雜音,認為戰車應該當成步兵的支援兵器
              。依循"戰車應該當成步兵的支援兵器"的英法聯軍被德軍的裝甲師秋風掃落葉般的席捲,一路敗退到敦克爾克,
              持平而論,當時的英法戰車的先進程度並不比德軍差,但戰術戰法設想不一樣,結果差很大。


戰略事宜(戰場指揮官的戰略)         
              在一個指揮官心中,接戰時或接戰前,考量戰略方法的時間最多。大多數自己部隊的武器、戰術方法,基
              本上會在部隊的日常訓練進行演練。但是戰略方法,大部分是指揮官自己規劃的,雖然參謀本部的可能會
              有一些劇本(預先擬定潛在敵人的進攻或防禦計畫),但這類的計畫,到實戰時都還是會被指揮官依據實際
              狀況大幅更改。就算知名的第一次大戰的希里芬計畫,計畫的非常詳細,但也還是被小毛奇做了大幅更動
             。雖然小毛奇因為沒照希里芬計畫的精神去執行右鉤拳計畫,而在戰史中留下負面批評,但德國當時開ˋ戰前
              的狀況,真的有辦法按照希里芬計畫去執行嗎? 而小毛奇真的能力不佳嗎? 這一點我很懷疑。但無論如何,
              作戰前對指揮官最重要的事情,一定是擬定戰略計畫,這件事甚至比整備自己軍隊還要重要。

              一個軍人閱讀戰史,閱讀相關的軍事書籍,廣義來說,都是在預先準備戰略的基本知識。除了對一些軍事
              問題多一些理解外,但是主要動機,應該是想建立"擬定備選方案"的參考知識庫,不過不幸的是,這些"擬
              定備選方案"的參考資料庫,因為都是歷史,所以是否能符合您自己的場景,一定要謹慎考量。雖然從二次
              大戰後,有一些戰略學者,用未來學的筆法,試著去推演未來可能的戰爭場景,但筆法太過玄妙,而且人
              對於"過去事實",在認知的心理機制上是比較好理解的。人對於未來之事,則需要很高的聰明才智才可能
              理解得比較好。不過問題又回來了,人想預測未來,是多難的一件事情,這些書中描述的未來場景,又有
              多少會成為真實呢?

              有一些經典的軍事戰略書籍,整理出所謂制勝法則的戰爭原則,我沒辦法評論這些戰爭原則是對是錯,或
              者對戰爭勝負的機率關係。這些原理是作者從歷史事件中,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歸納整理出來的,有它的
              立論根據。關於戰爭原則的問題我在"戰略學習"的文章中討論了很多,這邊就不贅述了。

            另外,關於所謂戰略層面的問題,牽涉的非常廣。有一大部分是國家(政治)領導人的領域。但即使是國家領
            導人,某些問題,他也不一定能夠有效做出一個行動解決方案,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的依據現實的態勢採取
            行動(例如國際關係領域的事務),軍事的領導人當然就更受限,更遑論一個戰場指揮官了。

執行力與士氣
            所謂執行力,我想談的範圍比較小。指的是針對指揮官設想的戰略行動方案,自己部隊(內部)的執行能力。關
            於執行力其實認真談起來,可以長篇大論到談不完。我的意思是,我方部隊所有的資源是否充足能夠執行指揮
            官的戰略實踐方法,進而打敗敵人,贏得勝利。所謂的資源,包含的很廣,舉凡部隊中的士兵數、武器裝備數
            量、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軍隊的補給、彈藥、油料....。

            在一個鬥爭場合,決鬥的人基本上考量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方面是,我方的資源是否能符合我想採行方法的
            需求,第二個方面,是你打算採行的"方法",能否確實地打擊到敵人的重心。第三個方面則是揣測敵方可能的
            行動。詳細的解釋請參考"有好的戰略知識也不一定打勝仗"的文章。
            "執行力"就是我用來稱呼我方軍隊的內部因素,所有考量要點的一個統稱。所以"執行力"不光指人的意志。

            現代軍隊能夠當上師、軍的指揮官,統領上萬到數十萬的士兵,基本上都是已經在軍隊中待了十到二十年的優
            秀將官,所以理論上,這些人的聰明才智已經超過普通人,也應該是能對自己部隊瞭若指掌的人,這正是現代
            軍隊晉升的主要理則。在他的思考中,對己方的掌握,脫離現實的機會應該比較小。這也是他能被提拔晉升的
            主要原因。

            我想談的其實是從"奇襲"這個戰爭原則出發,在我的設想中,"優秀"指揮官是能把部隊實力"很好的"發揮出來
            的人,以數字來表達,就是能把部隊能力發揮到80~90%的人(很抱歉這是一個概念分數,我沒打算去建立一
            個客觀的估算公式。這是內化在我心中的一個數字概念),"傑出"指揮官能將部隊100%的實力發揮出來,
            "奇蹟 "指揮官是能將部隊的實力發揮到110%,去執行多數人都認為不可行的方案,敵人猜不到,連自己軍隊
            的軍官多數也覺得不可能。但是有能力的指揮官卻能化不可能為可能。隆美爾在義軍大敗的時刻,接手非洲
            的敗局,他在非洲站穩立足點後,就立刻準備反攻事宜,在多數人都還希望多點時間累積兵力和資源時,隆
            美爾就超乎大家的想像揮軍東進,打的英軍措手不及。歷史上,被稱為名將的人,你仔細看他的戰績,幾乎
            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案例。

            這邊牽涉"壓榨"自己部隊能力的議題,指揮官對內部執行力的判斷,要求你的部屬克服萬難,執行你的概念。
            能壓榨出最多績效的將領,通常也代表能力更好,也通常是指揮官晉升的主要原因。這邊我不想舉出實際的方
            法(因為對你的部下太殘忍),幫助你激發你的部隊。所以只讓你自己去思考,閱讀書籍尋找靈感。不過歷史上,
            這樣的案例俯拾皆是,最著名的戰史案例就是漢尼拔越過阿爾卑斯山,奇襲羅馬城邦的軍隊。這個問題的另外
            一面代表的意義是,你的行動方案幾乎是所有人的預期之外,因為是預期之外,也才能有奇襲效果。

            "壓榨"過頭,就會變成畫大餅,對目標或對自己軍隊的執行力,設了太高的理想目標而導致實現不了。因為每
            一個案例情況都不相同,我相信每個人的評估也都不一樣,怎麼去處理這一塊的議題,這個就留給戰場指揮官
           自己去傷腦筋了。我能寫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原則,而且這些原則我認為適用範圍都太小,不如不要寫。

            稍微對軍隊領導統御有概念的人,都知道部隊的士氣是攸關執行力高低的重要因素,這邊特別拉出來談的的原
            因,因為它不是一個指揮官可以直接壓榨的項目。或者應該精確地說,士氣不像其他執行力因素,那麼好壓榨。
            因為士氣也受行動方案結果的影響,而且被結果影響的機會可能還高些。

            約米尼、克勞塞維茨在他們書中都有個節次說明士氣的重要性。在現代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查找相關資料或
            更多資料應該都不是問題。但是我想特別討論的地方是,"士氣"是可以被控制、訓練的嗎?

            在討論之前,我想先分析所謂士氣的心理狀態。我認為"士氣"有一個隱含前提是"士兵面臨死亡的心理恐懼",
            和其他兩個心理因素的綜合體,一是"自信",另外一個是"和大家一樣"的內心想法(可能已經深到潛意識了)。
            士氣的外顯表現,是這三個因素綜合的表現,每個人混合的比例,和外顯狀況都不一樣,所以士氣每個人都
            不一樣,但是士氣也可能受團體的影響,如果團體充滿悲觀看法,個人產生悲觀看法的機率也會大幅提高。

            所謂"自信"就是完成任務的信心,或者打敗敵人的信心。如果士兵內心評估這個前提條件有可能完成,士兵執行
            命令的意願就會比較高(即使他犧牲生命的機率並不低)。舉例來說,假設20個普通訓練的步兵,要擊殺一個海豹
            部隊的菁英特種兵,即使這20個普通士兵所受訓練不多,但他們應該還是會很樂意的接受此任務。但若指派一名
            士兵去單挑海豹士兵,士兵拒絕命令的機會就會大增。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動機是"和大家一樣",如果我方受到
            一群優勢敵軍的攻擊,防禦者不願馬上撤退,願意和敵人拼死一戰,很多是因為同一戰線的同袍還在奮戰中,所
            以我不能先退。這是"同儕壓力"的相關衍生,"同儕壓力"是社會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請自行查找更詳細的
            解釋。

            士氣是一個很微妙的考量因素,指揮官對提升士氣的有效方法,是增加補給,讓士兵吃幾頓熱食,有經驗的指揮
            官通常估計各種情境下的士氣變化,基本上是準確的。上面說的給熱食會有短期效果。給菁英部隊特殊的地位,
            增加榮譽感,給好的訓練也可以提高長期士氣,例如傘兵部隊的訓練強於一般的步兵部隊,傘兵部隊的士氣通常
            也優於一般步兵部隊,當然除了訓練提高自身的戰鬥能力外,我的同儕都是體能較好的人,所以優越感(士氣)因此
            增高。至於軍官學校,則會強調國家、責任、榮譽的信念,對一個長期養成的人來說,不斷的灌輸某種信念,行為
            舉止多半會受到影響。但士兵多是短期訓練,所以我認為增加自信和利用同儕心理會比較有效。

            士氣也可能會有民族性的影響,像自己國家處於弱勢或戰敗的邊緣,但二戰的德國部隊能維持不崩潰,義大利部隊
            則容易崩潰。該如何評估,指揮官都會有一把心中的尺。我只能把狀態稍為描述一下,讓青年軍官(戰略初學者)多
            一點思考的機會。
Reply

Use magic

You have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Login | 申請加入會員

Points Rules

Archiver|Mobile|Strategy WarMap  

2024-3-29 08:43 GMT+8 , Processed in 0.0308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Quick Reply To Top Return to the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