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class="xi1 bm bm_c"> Please select To the mobile version | Continue to access the desktop computer version

Strategy War Map

 Forgot password?
 申請加入會員
戰略
Search
View: 17493|Reply: 0

漫談戰略~戰略的學習

[Copy link]

148

Threads

189

Posts

193

Credits

Administrator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Post time 2019-4-7 23:03:59 | Show all posts |Read mode
作者: 陶盛濤

戰略很難定義
在戰略研究所中,寫畢業論文,頭一件事情大多是定義何謂"戰略"。不管是中文語言的"戰略"
或英文語言的"Strategy",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也被大家廣泛使用在不同的場合範圍
。造成這個字詞不單純的只是個學術名詞,也是一般大眾的通俗用語。使用的越廣泛,就
越不容易下定義,這是所有語文名詞的特點。

也因為不容易下定義,連帶的使得"戰略學習"變成一個不容易界定的名詞。

雖然李達哈特定義的戰略比較為人所引用,"戰略為分配及使用軍事手段,以達到政策目的
的藝術。"但是正如我在戰略本質一文所提到的,我個人認為對"戰略"最貼切的說明,是切
格瓦拉(Che Guevara)在論游擊戰(Guerrilla Warfare)中的一段文句。"戰略"被理解為根據整
體的軍事形勢,對要實現的目標所做的分析,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總的方法。如果我們再
擴大一點,將傳統的軍事範圍,擴大到不管戰爭或和平時期的國家安全事宜,由此我們可
以衍伸出"做國家安全領域的決策"是戰略本質上最重要的工作。

由此我們可以推導出"學習"有關"國家安全領域的決策事宜"的"相關知識"(若這個知識的確信
程度,還不夠被稱為知識,我們就姑且稱呼它為素養吧),應該就是"戰略學習"的實際內涵。

註:  中華民國台灣的教育部在民國103年發布所謂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在108年實施,因此也被稱為「108課綱」。裡面有個重要名詞是「核心素養」。根據教育
部對「素養」的定義:係指個人為了健全發展,發展成為一個健全個體,必須因應社會之
複雜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或缺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素養的概念強調學習者能活用所學
之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同時也能反思自已的學習歷程,重視學習者能投入世界並在
世界中行動。但這個"素養"的概念,和我對所謂戰略"素養"的概念有點不一樣。我所認為
的"戰略素養",是指對戰略問題判斷、理解和執行的素質養成和能力。但其中素質養成和
能力所牽涉的知識內涵,確信程度和理工學科知識所能給予的確信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歷史知識所給你的(行動)例子,多數能在更長的歷史區間中,找到結論不一致的例子(或甚
至是反例)。因為這是個重要概念,雖然我曾在戰略的本質~做決策一文寫過這個論點,但
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再說一次。
"二次大戰中的軸心國,德國入侵蘇聯失敗了,日本入侵中國也失敗了。如果我們只簡單推
論這兩個戰爭(蘇聯、中國)"國家大、初始軍力弱"->"戰爭勝利",就未免把戰略問題想得太
簡單。因為拿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來說"國家大,初始軍力強"->(美國)"戰爭勝利",就好
像和上面不太相符。如果拿1965年的越戰來說,"國家大,初始軍力強"->(美國)"戰爭失敗"
,顯然和上面的結論明顯不一樣。這段話的論點是,每一場戰爭都有自己的獨特因素,舊
知識的推論不一定適用新環境。但我們也沒有那麼悲觀,因為在2003年美國動手入侵伊拉
克之前,大部分的人都還是能正確的預測美國能推翻薩達姆政權,而且還不用戰略專家就
可以預測的到這個結果。這又回到"知識"的確信度問題,戰略領域的"知識",相對的"確信度"
不高,某次的歷史結果不一定可以推論你自己遭遇的戰爭,而且把時間拉長來看,相同因
素,得到相互衝突的結果,也很常見。"

戰略學習的範圍可以很廣
如果您能認同"做國家安全領域的決策"是戰略本質上最重要的工作,則我們才能探討這
個章節。這個段落的基本論點是國家安全領域的決策,所需的基礎知識領域太廣(知識網)
,沒有人能全部通曉。就算我們縮限範圍回到傳統軍事(或戰爭),一個高層決策者(將軍以
上)所需的基礎知識領域,一者很難事先定義,再者範圍也很廣。舉例來說,一個陸軍師的
師長,雖然已經在部隊中歷練20年,表面上看起來軍事經歷充足,遇到各種常見的部隊問
題,應該也能應付自如,但牽涉到未來狀況所需的知識細節,就很難說足不足夠。舉2022
年的俄烏戰爭為例,俄羅斯曾經佔領過發生核子災變的車諾比核電廠,根據《路透社》報
導,車諾比核電廠內的兩名員工表示,俄軍在沒有穿戴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開著坦克
經過充滿大量輻射的「紅色森林」區,吸入大量放射性物質對他們來說無疑是自殺。對指
揮官而言,如果他對核子災變有相關的知識,應該不會讓士兵毫無防備的亂闖。再舉一個
例子,二次大戰中,美國發展原子武器。在1942年至1946年間,曼哈頓計劃由美國陸軍工
程兵團少將萊斯利·格羅夫斯領導,設計製造原子彈的洛斯阿拉蒙斯實驗室則由核物理學家
勞勃·歐本海默負責。如果格羅夫斯少將有物理學背景,相信對他領導美軍配合歐本海
默會有幫助。同理也在美國總統羅斯福身上,如果他有物理學背景,相信對曼哈坦計畫的
相關決策會有幫助,但如果這樣推衍,這些領導者可能需要把大學裡的所有學系(文、法、
商、理、工、農、醫...學院的所有學系)都念過一遍,但我們知道這是天方夜談。沒有人能
擁有這樣的基礎知識廣泛度。

有趣的是,英文中的將軍字彙是General,也帶有一般的、廣泛的意思,軍隊中也將將軍
視為一種通才,以通才型態的教育培養他。一個國家安全事務的高層領導者,大家的認知
是,需要比較廣泛的背景知識,比較有利於在複雜的國家安全領域做決策

現今時代已經進步到所謂的國家安全,也包含了很多非傳統軍事的項目,大戰略下面所談
的四個領域的工具:政治(外交)、經濟、軍事、心理,在和平時期、戰爭時間都會被大量
的使用。例如2022年的俄烏戰爭,許多第三國對俄羅斯的(經濟、金融)制裁、俄羅斯也使
用糧食、天然氣、石油當反擊武器,雙方在政治、外交、聯合國、心理戰的、媒體的、宣
傳的攻防,並不亞於戰場上的軍事衝突。

實務上,希望國家層級的高層決策者,每一個都通曉所有類型的知識,那是不可能達到的
理想,替代的方案是,利用會議的方式,依據不同的議題,引入適當領域的外部專家,補
足領導者的知識網。這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戰略知識的確信度


做國家安全領域決策的人,首先要了解,在目前國際關係、軍事領域中,讀者不管是自修
閱讀、和別人討論獲得的所謂"知識",它的確信程度,比數學、物理、化學"知識",所含
有的確信程度,是比較低的。也就是他們(戰略知識)被確信的重複發生機率,低於數學、
物理、化學領域的知識。一個戰略、軍事領域學生,首先要能理解的部分,越高層次的戰
術、戰略,知識(可能從歷史)所得來的確信程度就越低。有這樣的理解,才能不會重蹈趙
括的覆轍。

戰略決定(戰略選擇)的好與壞,正確與否。只有當事件結束後(有時可能要數十年,才看得
出影響,知道對與錯),由歷史家寫入歷史才算數。在做決定之前、做決定的那個時刻,客
觀的說(不是決策者的自信心)很難預見這個決定對不對、好不好。其實這個預見未來的問
題和軍事演習的價值問題是一樣的,即使到現代的電腦兵棋推演,不管是實際演練還是電
腦模擬,它們和真實的戰場環境有本質上的差異。我認為不管電腦科技進步到多麼厲害,
也不管未來的電腦模擬、AI人工智慧多麼進步,只要實際上無法以人類的生命當成代價,
那麼仿真性就必然是存疑的。但我並不是說,既然演習或電腦兵棋不真實,那就不用辦。
因為事實上,對沒有經驗的人來說,若不經由這些不算真實的練習方法,實際上戰場時,
可能更加的手足無措。

建議的戰略領域學習內容
目前國內以戰略為名的學術研究單位,主要是三個碩士學位的研究所。淡江大學國際
事務與戰略研究所、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三軍大學戰略研究所。茲以淡大
研究所為例,其網頁上述明的課程方向,以三個範疇為核心,國際關係(國際環境中國家
角色的行為和互動)、戰略研究(戰略思想研究或戰史研究)、國家(或區域)安全。雖然我
們在上面的章節講過,有關國家安全(戰略)決策的知識領域可以很廣泛,但是上面的三
個範疇為國家安全決策的核心知識。除了培養學生熟稔領域內相關議題的知識外,分析
與研判能力更是培養的重點。

但您應該先理解,這個領域內的任何議題的決策,都不會有標準答案。任一個歷史案例
找出的對應方法,或許只適用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可能也可以適用在你的案例,你必
須自己做判斷),在歷史書上或許有對與錯、好不好的描述。但對未來,相同的方法會
不會適用,做決策的當時,是無法得知的。當然決策者自己可以有信心,但是我也要
告訴你,每個人切入議題的面向可能是不同的,考量的因素、得出的結果也不見得相
同。所以戰略問題很容易引起爭論。對戰略教育而言,它無法教你某個方法是好與不
好、對或錯,戰略教育能做的是讓你擁有某個議題的(可能)基礎知識,進一步的磨練
你的思維分析能力。但再強調一次,戰略教育的培育並不是某個議題有標準題目、有
標準的知識內涵、從而有標準答案。一切都是很個人的,也可能是很主觀的。

三個範疇的知識領域中,個人認為戰略研究是比較難著手的,如果深究這個詞語,它
應該是研究"某些人"對"打敗"敵人(戰爭時期打贏戰爭)的想法。雖然國際關係、戰略
研究、國家安全好像可以各自開出一長串的書單,好似有各自的知識領域,但我們若
從實用目的的角度來看,三者的目的只有一個--維護"國家安全"。所以國際關係、戰略
研究都只能算國家安全領域的一個子集。大家念國際關係的書籍,主要是了解國際外
在環境與國家這個行為子的關係。念戰略研究的書籍,目的是想"找出"打敗敵人的方
法。這些都會化為國家安全決策者的基礎知識網的一部分。戰略研究難的地方在於,
一些戰略研究的經典案例,已經是好幾千年、幾百年前,當時的時空背景和現代已
經完全不一樣,這些經典典籍其中的一些論點是否還可以適用你遭遇的狀況,只能你
自己判斷,而且每個人的看法都可以很不一樣,一切只有施行之後,才會知道決策者
的考量是對或錯。

即使案例不是好幾百年,舉例來說,美國在1991年和伊拉克打過一仗,在2003年又和伊
拉克打過一仗,雖然部分武器可能還類似,都在兩次戰爭中出現。但是戰術、戰法、
戰場環境都已經大不相同,國際環境(政治的、經濟的)差異更大。從戰略研究的觀點
來看,兩場戰爭雖然各自細節不同,不太能直接類比。但是多數人(就算不是專門研究
戰略的人),仍能預測出美軍可以打勝仗。所以從這個脈絡看,戰略研究似乎還是有些
理則,並不是隨便的亂猜一通。但這些理則,又很模糊。戰略問題的結果預測,也不
是每個問題都很好猜。1965年,美軍介入越南戰場時,能正確猜到美國會灰頭土臉撤
退的人,可能寥寥無幾。鑽研戰略研究的這個領域,基本上是要幫助決策者理解軍事
、理解戰爭,建立一些對軍事、對戰爭的看法和觀念。不過這個領域的未來預測部分,
知識所能帶來的確信度不高。到目前為止,這個領域的未來預測,還看不出來有所謂
的定理、定則、公式。每個人都是以很主觀的方式猜測(某場戰爭)的未來。

研究戰爭史是最基本的戰略研究方法。不過人類文字記載歷史的區間已經有六千年,完
全沒有戰爭的和平日子,其實不多。冗長、繁瑣的歷史紀錄,讓你想看也看不完。有
些作家,幫你整理這些史料,抽離出一些(他們認為)可能贏得戰爭的法則,他們著手寫
出戰略研究的書籍。一般的讀者也多由此入手。

建議的經典戰略研究入門書
傳統上,戰略研究多是從軍事、戰爭史入手,所以我們從比較近代的戰略研究書籍開始。

約米尼的書雖然已經是200年前的老書了,可是對於初學之人建立軍事知識的基本概念
,還是有很大的功效。自從"師"的軍隊編制在拿破崙戰爭後變成各國大致通用的編制方
法,步兵、騎兵、砲兵三個兵種,也變成戰場上,主要使用的兵種,就算到了現代,裝
甲兵的地位已經取代騎兵,使用的武器大有不同,可是某些層面的觀念(對戰略的用法、
敵人士氣的影響),還是相通的。約米尼的書對幾個軍事知識的基本觀念塑造,是十分
有幫助的。尤其他的文筆淺顯流暢,觀念也不深奧,近200年來,他的書可能是多數軍官
涉獵戰略領域,都會看過的"教科書"。

把約米尼的書當成軍事戰略的第一本書,我認為是合適的。他的書從政略、軍事政策、
戰略、大戰術與戰鬥、陣中勤務,有層次有體系的說明,尤其文筆流暢,概念也淺顯易
懂,非常適合初入門的人當成戰略學科的"教科書",不過這本"教科書",只能當成你形
塑基本知識,"某個程度"的學習方法之用,但絕非讓你"不管前提"的"直接模仿"。

戰爭中發生的某些現象,或許可以追尋其"原理",但敵方拿來對付你的行動方案,卻
可能是千變萬化的,通常也不是用"理則"可以推導出來的。千百年來的戰爭史表明,打
勝仗的方案,多是敵人想不到,或根本認為不合理的,這樣才能出乎敵人的意料。同理
,你的應付之道,也是千變萬化,千萬不要只想遵循一些"教條",就能克敵制勝。

鈕先鍾老師已經幫我們把這約米尼的"戰爭藝術"原著翻譯成中文,也在西方戰略思想史
裡面用了ˊ相當的篇幅有所介紹。這兩本書在市面上都很容易買到,因此我這邊就不再浪
費篇幅幫讀者介紹。

李達哈特書的戰略論(以鈕老師的書名為準),雖然文筆並不艱澀,文字意思也算好懂,
但是他的觀念主要是從千年的戰爭史實案例中,抽離一些致勝的觀念。所以初念的時候
很難真正理解,他寫的觀念必須要一再思考,才有可能吸收。念他的書之前,我建議你
先看過富勒將軍的西洋世界軍事史(J.F.C. Fulle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
,幸運的是鈕老師也幫我們翻譯過了,不過西洋世界軍事史有三大本書,資料太多,很
難短時間念完。我會建議你從拿破崙戰爭後開始看,有點戰史的概念再去念李達哈特的
書會更好。
     
書的內容先從希臘時代(B.C. 500)起始,以二次大戰為中止。二次大戰(希特勒)幾乎占了
全書的一半篇幅。李達哈特的戰略論並非以戰爭史的敘述為主,書的中心主旨,是說明
他認為這些時代案例可抽離出來的"贏的策略",書的內容很大部分在闡述"指揮官的思
考",和下面提到的薄富爾將軍的戰略緒論相同。一場戰爭會打贏的因素非常多,事實
上,武器的進步性可能佔了更大一部份,但對一個戰略領域內的作者,"指揮官的思考"
是比較能"寫"的主題,因為對一個戰場上的將軍來說,武器通常是既成事實,對你來說
通常是制約因素,部隊指揮官對武器只有使用者的角色,你的角色能影響武器的部份並
不多。不過也好,"戰略"基本上已經指涉為指揮官思考,因為談的主題是"人"的"思考"
,相對地可以比較不受時代變化的影響。
   
** 閱讀書目
     約米尼,戰爭藝術,鈕先鐘譯,台北:軍事譯粹社,1961。/  約米尼,戰爭藝術,鈕
               先鐘譯,台北:麥田,1996。
     李達哈特,戰略論,鈕先鐘譯,台北:軍事譯粹社,1985(五版)。 / 李達哈特,戰略
               論:間接路線,鈕先鐘譯,台北:麥田,2007。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On War,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個人認為這本書翻譯的比紐先鐘老師的書更好,紐老師的書從英文版再翻中文版
        ,可惜的是戰爭論原書太冗長文字又艱澀難懂,有閒的人再慢慢耐著性子看,至
         於是否是一本有價值的書? 留待您自己判斷)


薄富爾的戰略緒論

我們將薄富爾的戰略緒論拿出來單獨討論,主要原因是,我個人認為,薄富爾已經將 1950
年代之前的傳統軍事 戰略典籍做了一個統整,也做了很好的詮釋。我並不能寫出比他更
好的文字來詮釋或演譯戰略。

薄富爾的書,第一章先說明戰略的相關概念,這也是我認為最棒的地方,他將一些經典
書籍的戰略原則(克勞塞維茨、李達哈特、毛澤東、福熙)原則,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
也說出了這些原則的潛在問題,例如: "它們表述的太一般,以致初看起來很難從中引出
具體的結論"。另外他也利用了劍擊打鬥,分門別類地說明一些軍事概念"攻擊、奇襲、
佯攻、詐欺、突擊......."對初學戰略的人,有助於你對軍事問題的基本概念的形成。

和李達哈特的書相同,我建議你先對整個西方世界的軍事史,有比較好的理解後,再進階
閱讀此書。我認為薄富爾的書不算太好理解,因為抽象性太高,初念起來,會有哲學書的
感覺。已經有點軍事史、戰爭史、戰略基礎的人,再去念他的書會比較好一些。免得只覺
得他的書是一些文字的堆砌。

也許有一些介紹性的文章,可以幫助你縮短閱讀的時間,但我還是建議你要去念原書(翻譯
本當然可以),因為我覺得,背景知識或基本知識的建構,必須要花相當的時間吸收消化,
即使有篇文章能幫你5分鐘理解作者的精華意義,但是你念的時間不夠久,當你在思考相關
問題時,你心中的印象就會不夠深刻,相關的觀念就很難在你"聯想"時,發揮作用。

**閱讀書目
    薄富爾Andre Beaufre(鈕先鍾譯),戰略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台北 : 麥田,
           民?年。


參考性知識(協助你理解戰略問題) V.S. 指導性知識

前面幾本經典典籍,雖然可以迅速增加你對軍事戰略議題的理解。但我認為,中間卻
有一個大陷阱,20年來,我總覺得有甚麼不對勁,但總是模糊不清的糾纏在腦中,說不上來
。撰寫這篇文章時,我才慢慢地想清楚,這些書籍仍有很大的篇幅,想要說明可指引指揮官
的"實用方法",但不幸的,任何戰略層次的"實用方法"指引,都容易陷入"教條"式說明的陷
阱。原因正如,薄富爾書中所說,戰略是一種辯證思唯,有指引的說明,你的對手就一定會
想方法,使你的指引無效。第二個原因是,這些指引通常太過虛無飄渺,太過於理論性,
因此很難藉由這些指引,在現實環境中一步一步導出你的行動方案。通常的事實是,你已經
有一些基本概念(如集中、間接路線、兵(軍)種聯合作戰),再配合著現實狀況,去思考你的
行動方案,當你想出應對的實際方法後,可能回過頭來去核對,行動方案是否符合這些理論
的某些要點。不過不幸的是,但就算你的行動計劃符合某些要點,但也沒辦法保證你的成功
,中間總有冒險機率的部分,而且這個成功機率不見得和符合要點多寡,呈線性關係,所以
指揮官的直覺,很多時候會變成戰場上的致勝關鍵。第三個原因,則是科技的時代進展,容
易讓舊時代的思維邏輯(舊時代的教條)失效。

為什麼戰略書籍的"指引",容易讓人誤入歧途。因為大家對"書",這個知識傳遞的媒介,有根
深蒂固的觀念。書如果不"教"些甚麼,我若不能從書,得到些"實用的知識",這些"實用的知
識"是我在行為時(行動時)可以用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期望,讀者何必去念書呢? 可惜的是,
戰略層次的問題,通常複雜到(或變化到)"這樣的知識"很難直接讓你用在"實際的行動"上。這
樣的前提,我想約米尼及其後的軍事作家,應該也沒人參透。雖然社會科學的學問,可能或
多或少有這樣的問題,唯獨戰略問題,會將這個前提缺陷擴大到極限,因為只有戰爭,會有
個明顯的"敵人",會設法(處心積慮)消解你的行動效果。其他的學科(如政治、經濟),這個
"敵人"還沒有那個明顯。所以不同學科學問的"實用性"就會有差異。

雖然我覺得傳統的戰略理論書籍有誤導後進"如何"去打仗的問題,但並不代表我可以寫出更
好的(更淺白能說明戰略問題)的書籍。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初學軍事戰略的年輕軍官,或
是民間的相關人士,至少在初步學習戰略上,先釐清一些觀念,能夠更正確的吸收相關的知
識。又或者,我做的說明即使全無幫助,但至少讓這些可能的未來決策者,能夠明瞭戰略書
籍能在哪個領域有什麼幫助什麼,或至少讓他們少走些冤枉路,免得念過一大堆書後,發現
自己不知道在念什麼,茫然無頭緒(至少我的前20年經驗是這樣子)。

我認為戰略知識,能夠對初階年輕軍官、(更好一點)對未來的政治領域還是有所幫助。我希望
能讓讀者了解,戰略知識的角色是甚麼? 對不同階層職位的人,可能的幫助是什麼?
          一、 國家領導人: 發動一場戰爭,代價可能是甚麼? 能潛在的幫助在  國家發展,國力培
                  養的領域上。
          二、 負責建軍的中、高軍事領導人 : 能幫助在  建立"以什麼型態"打仗的軍隊(國防武力)。
          三、 負責部隊指揮的中、高階軍事領導人 : 能幫助在  指揮中、大範圍的部隊,進行戰鬥。
          四、 初級軍官 : 指揮小部隊進行戰鬥
          五、 戰略領域的教授 : 教導未來的軍事人才建立相關知識, 當中高階軍事領導人的顧問,
                 當國家領導人的顧問
          六、 對戰略知識傳播(職業)有幫助的人 : 軍事記者, 雜誌編輯.....,建立相關知識。
          七、 閒雲野鶴有興趣的人 : 自己打發時間, 整理即有的知識,從而開創新觀念、新方法,
                  對上述 6類人產生影響

我想說明的是,這些知識,永遠都只是你對問題理解的"背景知識",這些即有的書籍,即使寫
出一些指引,但也不是一個永恆不變、理則相同的指引。如果指引不是很抽象性,才能適應變
化多端的不同戰場。那麼,看起來比較實用的指引,一定有適用範圍小的問題。當戰場環境改
變時,這些指引即使不能說無效,但也必然要小心套用。注意前提條件是否改變。

對抽象性的問題,我舉個例子。對一個國家領導人來說,他想發展國家、培養國力,需要知
道國家範圍的大小事務的知識,但對一個文章撰寫者來說,沒作者能簡單寫幾篇文章,就將
發展國家、培養國力的知識寫完,然後能夠形成一個指引,告訴讀者,照著做,就可把國家
發展好。從現實面來說,大家都知道這幾乎不可能,沒有一個作者能有這麼好的聰明才智,
將一個國家的大小事務,化約成幾本簡單的書,而且還要"教會"讀者,如何去發展一個國家
。就算真有這麼一本書,書的內容也多半是規範性或指引性的"近似真理"的原則。實際的難
處,在於你很ˋ難從這些原則,就可簡單的導出實際的行動方案。舉例來說,一個國家要富強
,其中一個目標是教育好下一代,另一個目標是發展經濟。這兩則道理應該不難懂,相信大
家也想的到。但是往下推一步,就沒那麼容易了。光指"教育好"下一代,這句話來說,就可
以有很多的實踐方法,極權國家可能希望所謂的"教育好",是將下一代"洗腦好",不要去挑
戰即有統治者的統治權威。政治的穩固性,是極權國家國家富強的第一前提。對崇尚美式教
育制度的人而言,他所謂的"教育好",是培養下一代"有更奔放"、"更自由"的想像創新精神
。但對崇尚德式教育的人來說,他或許重視的是"扎實"、"工作實務"。(對不起,我對教育的
觀念,談不上有研究,舉例不當請見諒)我想說明的是,光是我上面說的教育"下一步",就
充滿了不同方法,也充滿了爭論,不可能只由一個作者的幾本書說明,就正確的"指引出
"國家的教育政策。就算寫出看似正確的指引,也一定過分抽象很難由書中的指引,即可導
出可應用於實際狀況的行動方案。

對一個需要採取行動、解決問題的領導人來說,你負責的範圍越大,所需要的知識就越多,
可採行的應對方法(工具)就越多,面臨的不確定性就越多。相同的推理,我認為戰略領域的
問題,也還太過複雜,它的變化太大,沒辦法簡單寫幾個SOP,就能幫你打勝仗。我個人是
不相信,對戰略問題,讀者只要簡單的讀幾本書,利用書本的"指引",就可以讓你導出成功
勝利的行動方案。當然我首要批評的對象是約米尼的戰爭藝術,因為這本書雖然文字生動、
淺顯易懂,但是這本書並沒碰觸到,這個戰略知識的重要"前提",我相信約米尼本人可能也
沒想過這個問題。他想寫一本軍事戰略上的"教科書",可惜,"教科書"這個名詞,容易引起
讀者的誤解(或許這也是他的本意),誤認為書的內容,可以容易地變成(或被看成)一種行動
上的指引,所以200年前的經典教科書,集其大成的是,悲劇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當科技已
經進展到以前方法都不適用時,美其名的戰略家,或許依循教科書上的指引,只想以"精神"
力量、"數量"優勢想打破戰場上的僵持,平白的損失幾百萬年輕人的生命。但坦白說,沒有
約米尼200年前做這樣的嘗試,我也不會反思,戰略知識到底是什麼? 能夠有甚麼用途? 其實
克勞塞維茨同時代的另一本巨著"戰爭論",就已經說過這樣的觀點,這並不是我個人提出的
創新觀點,只可惜"戰爭論"念通的人不多,能明瞭這個戰略學問"前提"的人更少。我認為,
想創造戰爭法則、戰略行動準則的想法,在低層次的武器操作,甚至班、排、連、營的戰術
,是可能做到的(也必須做),但在比較高的戰略層次上,應該先讓讀者先了解,ˊ戰略行動是
否能夠"法則化"的前提。這個觀念,我相信懂得人不多,這20年來,也一直困擾著我,我一
直覺得戰略的資料(知識)很多,對我來說,也很生動有趣,可惜我找不出一個中心的思想,
常常覺得資料很有趣,但我不知道我念的目的是什麼? 很高興藉由這篇文章,可以順便理出
頭緒。我想一般人總認為,閱讀戰史的目的,是讓你學習前人的"教訓",學習歷史經驗。但
容我修正一下,閱讀戰史或許可以讓你學習前人的"教訓",但你很難藉由學習"勝利一方的方
法",就讓你簡單的"模仿"取勝。(就算你能利用某個歷史片段,也多半是利用"類推"的方式
,再搭配現實環境的各種主客觀條件,形成你自己的行動方案)

看似實用的指引,通常的問題是邊界條件描寫不清楚。如果要做比較清楚的說明,我們應
該比較物理學科(或類似的理科學科)和戰略學科(社會學科)的差異,我個人認為,主要差異
在"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或者白話一點說是"約束條件",在戰略問題上,很難描
寫清楚。可能大部分讀者還摸不到頭緒,但如果我這樣舉例: 有甲隊10個人和乙隊5個人打
架,哪隊會贏?  如果我們只是很直覺的反應,那會說10個人應該會贏。但我改變一些前提,
假設甲隊是赤手空拳的10個人,乙隊每個人手上有一把衝鋒槍。則戰鬥的情況將會是一面
倒的乙隊會贏。我想說明的是戰爭史的書籍對戰爭的描述,幾乎不會把這些邊界條件寫清
楚。因為真想寫,也寫不完。一個國家或一個軍隊的真實狀況,有千百個切入面向,想寫也
寫不完。這些邊界條件通常仰賴讀者自己對兩方軍隊的即有概念來補足。

       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機關槍、鐵絲網、戰壕,三個技術的進展,將拿破崙時代的靠
軍隊的"人員"素質爭勝的前提,打破了。拿破崙時代士兵靠雙腿行軍,將軍利用部隊的行軍
,爭取局部的數量優勢來攻擊數量較弱的敵人,當時槍的火力較弱,戰鬥基本上有很大比
例還是靠士兵個人的勇敢精神來攻擊敵人。但第一次大戰,火力的進步,已經將上述的前提
,很大程度改變了。約米尼當時所寫"戰爭藝術"的前提,基本上已經改變了,可惜第一次大
戰時的眾多軍官、將官,能理解這一點的人很少。約米尼這個作者,根本也想像不到火力會
進展到這種狀況,他書中對這些前提條件也不會有任何的說明,我們並不能怪約米尼,因為
文史領域的作者,沒人會把書寫成這樣的形式。

我們如果從理工科題目來看,一顆蘋果由10公尺的樹上掉下。根據加速度的觀念,我們知道
蘋果將會在
                                  距離=1/2*9.8*時間*時間    =>  10=1/2*9.8*時間*時間
                           
                                  時間=1.5秒 (約)
這邊我不是要考驗大家物理學,但是這樣的命題中,它有幾個前提幾乎是不變的,你也不用
特別說明。例如: 地球引力的影響,加速度為9.8,蘋果遇到的阻力只有空氣,相比於蘋果的
重量,空氣阻力可以省略為零。但若換成一隻螞蟻從10公尺掉下來,一般的讀者會知道空氣
阻力此時會有很大的影響。掉下來的時間會有很大的改變。但是戰略問題的前提改變是相對
緩慢的,甚至很多是不知不覺的,通常"書"的作者也不會寫出來,處身在軍隊環境中的將軍
領導人,如果不夠敏銳,很難察覺戰爭型態已經悄悄地變化,我們也知道組織有容易抗拒改
變的傾向,"傳統"的知識(或習慣),對團體即有的大多數人,都已經習慣目前的狀況,改變
會讓他們需要花精神去學習和適應新的事物。
      
這邊我想說明的是,約米尼時代,他覺得"數量"是一個決勝的非常重要因素,但在第一次大
戰時,因為條件已經改變,"數量"或許還重要,但"重要性"和約米尼時代已經不同,1991年
的波灣戰爭,士兵數量在武器科技不對等的狀況下,重要性更是大幅下降。即使第一次大戰
已經過去了100年,能講清楚這些上百年的古典戰略書籍問題的人,可能還是寥寥無幾。雖然
大家心裡都知道"戰爭藝術"這本書因為時代技術的關係,已經落伍。但是能想清楚這個"書本"
落伍的原因的人,我想不多。這是大家念這些經典書籍時,應該先有的觀念,免得覺得書說
的好像很有道理,但是隱隱又覺得不對。這一點就是大家會覺得"怪怪的"原因。

同理類推,任何以文獻呈現出來的戰爭史資料,不管是幾年前發生的,只要它是歷史,就很
難脫離"落伍"問題。這是所有讀者念戰爭史要有的一個前提觀念。那面對一個"已經落伍"的戰
爭史文獻,我們要怎麼去"學習"它呢? 這是下一個段落的主題。

戰略文獻的閱讀前提

上面談論了戰略學科的一些書籍和念這些書籍的前提,我主要的重點,是想告訴讀者,其實
戰略的"書"和"文章",和其他學科的教科書有很大的不同,你的現實環境問題,通常不會只
"套用"書中的某些方法就可解決,書或文章的案例,不管多新,只要它被寫下來',"它"就算
落伍了。即使它沒有"時代落伍"的問題,"它"的環境(地理位置、國家狀況、武器狀況...)
必定和你的現實環境不一樣。就算是你的運氣很好,你找到非常相似的案例,但最少都會
有指揮官換人的差異。1956年的以色列入侵西奈,有個重要的位置是阿布阿格拉,1967年
6日戰爭,以色列在這個位置,又打了一次。有些文獻將兩次戰役簡單地化約成,1967年的
以色列"記取"1956年的教訓,所以取勝。但實際的狀況,絕對沒這麼簡單。但可惜的是,沒
有文獻會去詳細比較差異,因為那是寫書的"基本預設",而且"書"還有自動尋找"規律"的傾
向。就算真的有文獻想呈現差異,你也大概會覺得資料多到念不下去,或者寫這個東西的人
是"智障"。我只能說,真實環境和書中的世界所呈現的資訊量,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念戰
爭史,必須先有這樣的觀念,不管書中的情境多麼類似你的現實環境,讀者一定要細細思考
你考慮的行動方案,是否能符合現實狀態,而不是僅憑書中的描述,就讓你有成功的"自信"。

從知識的角色來說,不管你念了哪種文獻,只要它的牽涉範圍,指涉到了戰略層次(或更高
層次),這些文獻幫你建立的知識,都只能是背景知識,而不應該是實際行動方案的"依據",
或許這些知識能補充你對整體問題的理解,"刺激"你去"聯想"某個行動方案,但無論如何,
你閱讀的資料(吸收的資訊)都只是促發你思考的"線索"。主要是因為現實環境必定和書中所
描述的狀況,有很大的不同。書本上寫的勝利基礎,可能已經和你的當時環境不同(當然也
可能相同,但這還是要由行為者自己細細地去思考)。純粹的模仿書的某一種套路,並不一
定能保證你的成功。

1991年的波灣戰爭,勝利的過程可以簡單地歸納如下(我自己的歸納): 美軍擁有空優,利用
空優讓伊拉克部隊接近失去補給,讓伊拉克部隊近乎全盲,失去情報能力。利用左鉤拳,從
沙漠位置(敵方兵力薄弱處)重擊伊拉克軍隊的後撤路線(補給路線),逼使伊拉克不得不撤退
(或至少轉變防禦方向),利用敵方撤退的混亂狀況,還有先進武器的超遠射程,殲滅敵軍的
主力。雖然二次大戰後,空優已經顯然是戰爭致勝的重要因素,但100年後的2119年,還是
如此嗎? 假設對空飛彈非常的普及,演變成大部分的士兵都會攜帶。或許勝利方程式的前提
就已經變了。我並不是要預測100年後的狀況,只想告訴各位,現在大家都認為"對"的前提
,在未來並不一定是"對"的,說不定連前提性的"重要性"都已經變化。

這樣推論下來,我好像在主張"書籍無用論"。但實際上,我主張的是,雖然戰略領域的書籍
,和其他領域書籍的"功效上",有很大的差異。面對實際問題時,戰略學科書籍對比自然科
學類的書籍,所面臨的再現性,利用書中"套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到成功的機率也大不相
同。但若沒有利用閱讀書籍來幫助建立這些背景知識,你更容易偏離實際狀況,或者你想出
的行動方案,更容易偏離實際。若你不閱讀容易累積知識的書,你將只能憑身體力行去累積
這些經驗,你付出的代價或至少是時間成本,是高昂的。(閱讀書籍的成本相對是低廉的,
所以書是知識傳播的主要媒介,人類才能因此累積經驗)

你完全不念書,或者完全不了解歷史,你設想對付敵人的解決方案,更容易偏離實際狀況
,成功機會越低。甚麼意思呢? 下面是我自己從戰史書籍閱讀,歸納出對近代戰爭的一些
觀點。
拿破崙時代 - 利用部隊運動爭取局部優勢,使軍隊有效率的殺傷敵人,讓敵人士氣崩潰,贏
得會戰,全面潰逃。
第一次大戰 - 利用戰車,讓敵方士兵"打不死"已方,敵方陣地又逐一被消滅,造成敵方士氣
崩潰。
第二次大戰 - 利用裝甲武力實施機動戰,利用裝甲武力突破對方防線上的弱點,威脅對方的
戰略要點(通為補給要點),為了維持防線完整性,或為了維持部隊的補給,對方通常會撤退
,利用撤退造成敵方士氣崩潰,全面潰逃。
1960年代後 - 武器上追求更高的聰明性、射程更遠,軍隊追求更遠的觀測距離,能在敵人打
不到你的距離,你就可殺傷敵方,爭取空優變成第一要務,陸空聯合作戰,有效率的消滅敵
方的坦克部隊,飛彈(對坦克、對飛機、對船艦)更加成熟。利用裝甲武力突破對方防線上的
弱點,威脅或控制對方的戰略要點(通常為補給要點),為了維持防線完整性,對方通常會撤
退,利用撤退造成士氣崩潰,全面潰逃。

今天假設有個戰場上的A將軍,擬了一個行動方案,他打算以大量的步兵(我方100人vs 敵方
50人,我方八支機關槍,對方四支機關槍),根據第一次大戰的經驗,我們知道敵方的機關
槍可以抵銷你的人數優勢,人數及火力 2:1 對固定陣地的防禦者,或許還不夠。可惜的是,
A將軍不重視戰史,對一次大戰的背景知識不足,他直覺的認為,兩倍的的步槍兵勇敢衝鋒
,就可拿下敵人陣地。對比一個有一次大戰背景知識的B將軍,他可能會設法從外單位調來
了兩台戰車,因為他知道戰車的攻擊力完全不是步兵可以比的。當然影響一場戰役的勝負因
素很多,前面的A將軍也不一定就保證失敗,但對我們來說,可以"合理"的推測,後者B將軍
的方案,成功機率比前者高。有沒有背景知識的差異就在於此,有背景知識的B將軍擬定行
動方案時,對結果的預測或許有多一些的歷史經驗可參考。但可惜的是,實際的戰場上,有
太多"不確定性的或然率"可作用的地方,不管前者A將軍或後者B將軍,我們只能"猜測"他們
成功的機率是多少,但是實際上,我們無法"確定"B將軍一定勝利,而A將軍一定失敗。在戰
爭中,有太多的"機會"因素,讓你很難預測真正的結果。

當然我們也不希望遇到讀死書的B將軍,雖然B將軍有比較充足的知識,但他不知道戰略性
的問題,其變化性超越別的學科,只靠閱讀就帶給他無比的信心,例如戰國時代的趙括就
是有名的案例。戰場上的變化多端,敵人還可能利用某些故意洩漏的徵象,讓你上當。戰
場上,小心考量,勇敢去做。或許是理論上比較好的心態。

後記

2019年07月,本月份從報紙上得知,美國跳過了阿富汗政府,獨自和塔里班政權談和平的
事宜。我又想回了越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這三場戰爭中,越
戰確定是美國失敗的,伊拉克戰爭美國先打敗海珊政權,再打敗IS(伊斯蘭國)政權。阿富汗
戰爭,在2001年入侵時,美國確實打敗了塔里班政權的正規軍力抵抗,但是其後的游擊武
裝抵抗,美國的超強先進軍力卻不是那麼有效。我這邊不是要比較這些戰爭的相同點相異點
,但是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同意,現代戰爭武器的進步性"基本上"左右了戰爭的勝負,可是以
越戰、阿富汗戰爭來說,武器的進步性也不是保證戰爭勝利與否的絕對因素,當然中間的成
因很複雜,也值得做一篇文章來分析。在這邊我只是要說,對越戰、2001的阿富汗戰爭、
2003的伊拉克戰爭,它的戰爭型態使得武器進步性的重要性下降(不是說不重要,但已經不
是絕對的),伊拉克戰爭,海珊躲藏的不夠好,被美國抓到,但他如果能逃過美國的搜捕,
結果可能大不同。所以只能說每一場戰爭都有它的獨特性,有時會"獨特"到"前提改變"。因
為戰爭的變化性太大,書本的知識就算下了某些結論,但那個也只不過是作者自己的解釋
,所以當你要引用為參考例證時,千萬要仔細的思量,這些結論在你的戰爭,是否同樣可
用。



戰略到底在"學"什麼?
關於這個題目,相信是想學習戰略之人的首要問題,25年前,當我進入戰略研究所時,我
以為我會學到"贏的方法"。但攤開研究所的課程、所用的書,當學習課程完畢,寫完論文,
順利畢業後,反思我到底學到甚麼? 我只能結論我自己的感覺是,我只對"某些"國家安全的
議題,或許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所謂"比較深入的了解",不代表學到了對戰爭"贏的方法"。
我當年的同屆同學,有幾個同學,根本沒提交論文,也沒拿到學位。並不是他們的聰明才
智不足,也不是他們努力不足,我其實能理解他們的心態,因為很多同學可能捫心自問不
知道"在學甚麼",其實就算我拿到學位,我心裡也有點"我不知道在學甚麼的疑問",這也是
我撰寫"戰略漫談"文章的起源。我想透過書寫,設法釐清一些問題、一些概念,甚至讓我能
歸納些心得感想。因為以下體會,我無法有條理地寫成段落式的文章,所以只好條列出來。
1. 我認為"戰略是在戰爭中,謀取勝利的謀略"。當然國家也有和平時期,國家決策者在和平
    時期會預先做某些謀略(或說決策),為戰爭時期做準備。
2.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所謂戰略之學,其實統涵了政治、經濟、軍事、心理的所有範圍。
    其實很多類似的系所,如"政治所"、"國家發展所"、....,何嘗不是如此。所以很多同
    學覺得系所的涵蓋的範圍太廣,論文主題似乎可以延伸到無所不包,其實說白了,戰略
    可以廣義的涵蓋"一個國家的所有事項",當然研究所從教學來說,會有師資考量,會有授
    課重點,從系所名稱,雖然大家認知是"國家安全"領域,但寫論文時(如果不考量指導教
    授),不管甚麼主題,其實都可以用國家安全的概念(藉口)納進去。當然你要言之成理,
    且被多數人認為有理。
3. 所以戰略之學不是"專門"研究(或學習)戰爭"贏的方法"(它確實是一個重要課題,但從來沒
   被明講過,沒被明說的原因,我認為大家還"沒想清楚"戰略研究的宗旨,二則是這樣的任
   務太沉重(唸完戰略研究所也不代表學生或教授可以打贏戰爭),同時也不希望給世人對這
   類型的機構抱持太高的期待。那戰略研究到底是學甚麼?或研究甚麼?  我認為它只能讓你
   藉由學習或研究的機會更了解某個國家安全領域的主題。但國家安全的領域太廣,沒人能
   學完所有的主題範圍,更重要的是"學完"也不代表能"打贏"敵方。國家領導者,在特定議
   題上勢必要借助他人(專家、學者、幕僚)來幫助你做決策。我認為這是這個領域的決策者
  ,首先要知道的事情。
4. 我認為決策者若能對
    4.1 資訊、知識、認知的本質,有比較好的了解。
    4.2 多人溝通(會議)形式、過程、及目的,有比較好的了解。
    4.3 對自己做決策的本質、程序,有比較好的了解。
    或許比較能做出"較好的"對應決定。
5. 請注意,第4點末,我寫的是"較好的",而不是"能贏的"。能贏當然最好,但我認為
    在某些狀況下,我們只能追求"過幾十年後,你"不後悔"這個決定"。我認為美國總統拜
    登在2021.08.17    撤出阿富汗的決定,主要是根基於"不後悔"而不是"能贏"。我認為追
    求"不後悔"的決策,在某些狀況下,比追求打贏敵人的目標,更貼合實際。
6. 人類自有文字歷史以來,有長達六千年的鬥爭史,歷史提供了很豐富的材料,但可惜
    的是,沒人可唸完這麼龐大的資料。而且縱使你念完了,也不代表你打得贏對手。贏得
    戰爭和國家的國力相關性可能高一點。但美國即使是公認的超強,仍然在越南和阿富汗
    灰頭土臉。但是我認為從事國家安全領域的工作者,還是要閱讀歷史。雖然你可能花時
    間閱讀了某一部分的歷史,這個閱讀動作或許可幫您建立了"特定"的"知識"、"概念",但
    這個特定知識、概念不一定就能在你某次特定議題的決策上馬上有幫助,但如果你完全
    沒概念、沒有基礎知識,你決定的"合適性"、"偏差性"可能更大,事後後悔的機會更高。
    但可惜的是,多少歷史知識才算足夠,我也講不出答案。

Reply

Use magic

You have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Login | 申請加入會員

Points Rules

Archiver|Mobile|Strategy WarMap  

2024-4-19 05:06 GMT+8 , Processed in 0.0484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Quick Reply To Top Return to the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