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egy War Map

 Forgot password?
 申請加入會員
戰略
Search
View: 17866|Reply: 0
Print Prev. thread Next thread

漫談戰略~科技對戰爭勝負的影響

[Copy link]

148

Threads

189

Posts

193

Credits

Administrator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Jump to specified page
樓主
Post time 2019-3-31 11:10:01 | Show the author posts only Reply Awards |Descending |Read mode
作者: 陶盛濤

戰略知識類別分類:  這是一個牽涉多分類的知識
,個人認為可以歸類在己方第三類或敵方的e3類別
-> 第三類、武器裝備的操作知識、新(未來)武器的知識



如果讀者對整個軍事發展史稍微有點概念,應該都會同意,掌握先進科技的一方,在戰爭中取勝的機會是比較高的,
雖然機率上並不是100%,但是 80-90%應該也有了。戰爭中單一因素能佔到這個高的取勝機率,而且還持續了好幾
千年,也算是相當驚人的。所以我想談談這個主題。我想先帶各位回顧三個場景,先加深初入戰略學科學生對此問題
的印象。

三個歷史場景
中國人都知道清朝末年,中國被西方列強欺侮的很淒慘。但當時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我們來看看,第二次鴉片戰爭
最後的八里橋之戰,此戰是英法聯軍北上天津之後,清軍一路敗退到八里橋附近,由於八里橋已經算是通往北京的最
後防守據點,所以清軍大量的佈防在此地,對比她們的對手8000人,清軍在此地有將近30000人。當時的英法聯軍有
先進武器如後裝步槍、錐形子彈、後裝線膛炮,清軍大部分是茅、弓、刀類型的冷兵器,部分則裝備有原始的火繩槍
、甚至17世紀進口的荷蘭大砲。除了裝備落後一到兩個世紀之外,軍隊的組織和戰術觀念也比不上西方的來犯軍隊。

像往常中國的戰爭場景一樣,清軍由僧格林沁部的蒙古騎兵發起衝鋒,但很可惜在中途就受到密集的火砲攻擊,死傷
大半。少數能近身到英法聯軍身邊的,也被槍彈和刺刀擊殺。蒙古騎兵是勇敢的,即使死傷慘重,蒙古騎兵仍然反覆的
發起衝鋒,我看過的資料有說3000騎兵發起攻擊,只有7人逃過死劫,倖免身退。另有資料說,僧格林沁從天津的海邊
大沽口,一路接戰英法聯軍,他已經了解西方軍隊能攻善戰、武器精良,不過在八里橋一役,他已經別無他法,只能寄
託在兵力"數量"優勢上,希望給英法聯軍重擊,阻止他們向北京前進。可惜事與願違,英法聯軍的裝備和戰術組織觀念
和清軍整整相差了一個世紀,英法聯軍真的只能用斬瓜切菜、勢如破竹來形容。最終,清軍死傷不計其數,三萬人的
軍隊潰散。相對之下,英法聯軍只有5人陣亡,數十人受傷。

更詳細的描述請看以下兩篇文章
八里橋之戰:大清和世界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清王朝丟盡臉面的一戰:3萬精銳被少量印度騎兵屠戮,全軍覆沒
雖然以上兩篇文章不像學術文章般的嚴謹,部分細節也不無誇大的嫌疑。但我認為建立初學者的認知概念還是有幫助的。

第二個場景是第一次大戰的艾敏斯會戰(此名稱依照富勒將軍的西洋世界軍事史,鈕先鍾老師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
國先發明了戰車這種兵器,並在1917年11月20日於康布萊之戰大量地使用,但此戰役最後並沒有成功。1918年8月8日
的艾敏斯會戰,戰車的攻勢終於成功。此戰中,戰車依舊是英法軍單方面的兵器,德國人並沒有。"在加、澳兩軍的前
進中,戰車在克服敵人機槍的抵抗時,表現出來極大的價值。雖然如此,但還是和在康布萊會戰中的情形一樣,其主
要的效力還是在精神方面。面對著一個他們所無法阻止的兵器,德國步兵感覺到他們是已經被解除了武裝,於是本能
地開始潰逃。這並不是為了害怕戰車上的火砲和機槍,而是因為大量的戰車不斷地向前滾動,顯出了一種無法抵抗的
威力。"

第三個場景是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美軍對伊拉克的沙漠風暴行動。美軍在西部沙漠地區,以大規模的裝甲武力突入
伊拉克軍的後方,除了戰略上的奇襲要素之外(不在伊拉克預期進攻的路線),武器上美國M1坦克對上T-55、T-62、T-72
戰車,從戰史的描述上伊拉克軍的坦克都很快地被摧毀(也可能是美軍擁有空優的影響),連帶到影響士兵戰鬥的鬥志,
大批的伊拉克軍不戰而降。美軍的死亡人數是148名,伊拉克估計有20000~26000的士兵死亡。結果是伊拉克軍大部分
都被消滅,四天後伊拉克要求停戰。

組織系統、作戰觀念的進化也不可忽視
值得更深入探討的是,場景一、三,除了一方武器較先進外,兩方的作戰觀念、組織系統(C4I)也強烈的不相等。而且
這個"組織系統、作戰觀念"的不相等,也和先進武器相輔相成,加強殺傷敵人的效力,先進軍隊的破壞力驚人,先進
武器只是其中一環,背後的戰術觀念,外顯組織結構,串聯中間的指揮通訊管制。戰略學科的學生,也要注意這方面
的ˊ知識,但因為這不是本文的主題,我們只簡單討論。

其實在"清王朝丟盡臉面的一戰"文章中,已經說到"清軍3萬大軍是三支派系互不統屬的部隊,分別由僧格林沁、勝寶、
瑞麟三人指揮,三人互為扯皮,很難做到協同配合",說來諷刺,這通常會發生在聯盟軍隊身上,因為軍隊來自不同國
家,各自有政治上的老闆,結果此仗的情勢剛好翻轉,同一國家的清朝軍隊反而比聯盟軍隊在指揮連繫的問題更大。場
景三的沙漠風暴之戰,伊拉克軍可能勉強算是"步戰協同"(步兵、戰車協同攻擊),但美軍是"空地協同"(空軍和戰車協同
攻擊,美軍非常容易呼叫空中支援),步兵反而儘量被放在外圍,有一部描述波灣戰爭的電影,"鍋蓋頭"(Jarhead)場景中
步兵連一槍都未發,或許美軍為了減少人命的損失,儘量希望使用飛機戰車的遠程武器。有一篇描述海灣戰爭的卡夫吉
之戰(battle of Khafji),裡面蠻詳細的描述美軍的對地支援細節,頗值得一讀。
海夫吉戰役-海灣戰爭的第一次地面大戰


軍事科技研發的戰略
前面花費了一些篇幅討論科技與戰爭的問題,希望你能對科技問題有更正確的認知,在網路上不乏相關的文章,有興趣者
不妨自行參考。接下來我想討論一個比較少人談論的問題。因為看起來,科技幾乎和國力成正比,也幾乎相等於軍事實力。
但身為一個"個人",我們似乎很難撼動整個國家的科技發展進程,軍事領袖如此,政治領袖雖然看起來有比較多的資源,
但也很難只是"一個人"就讓整個國家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


不幸的,雖然美國是超級巨強,軍事科技讓別的國家都比不上,但它只是全世界195個國家的其中之一,若你剛好是非
美國國家的軍官,且有朝一日,若你有幸主導一國的國防政策時,面對科技問題,你要怎麼辦?

一個國家的研發實力,底層的根基和它的文化本質密切相關,人民勤不勤奮、是否願意投入心力,開發新方法、新技
術,利用科技來賺錢的驅動力大小,連帶地都會影響一國的研發新技術的能力,但這個問題相對的也不好談,也僅非
一個人就能撼動整個群體,或許這個議題和這個國家的天然環境相關性可能高一些。人為的刻意推動,能否造就一個
國家的變得比其他國家更愛研發,我沒有答案。但我知道,另一個可能會密切相關的部分,是一個國家的理工科高等
教育體系,如果高等教育體系蓬勃發展,直覺上,這個國家的研發能力應該會比較高。那這樣,廣設大學、研究所就
可以了嗎? 我想不然,這又牽涉到國家的人力政策、產業政策,培養這麼多有能力做研究的博士,也要考慮他們能不
能有足夠好的薪水工作。所以一個國家的教育政策,其實考量的因素都很多,但上述的兩個議題,一個軍事領導人能
置喙的部分並不多,國家的政治領袖或許能作的會比較多些,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要建立一個初學戰略的人的基礎
知識而已,幫你建立概念。

和往常一樣,對這個問題我並沒有太多可說的答案。不過我們來看看不同國家的方法,或許會對你的刺激聯想有些幫
助。

美國

美國不僅是目前世界的超強,而且因為崇尚自由,相關的問題也有最多公開的討論資料。任何一個國家設想戰略問題,
都必須先考量他的戰略環境,想達成的目標。雖然軍事科技不等同直接軍力,談不上做為一種直接力量可以當成棋子
隨心所欲的調整,但是對國家政治領導人、負責建設軍隊的軍事領導人,這部分的議題是無法忽視不作為的。

美國的戰略設想一方面仍想維持其世界超強的地位,但另方面由於實力已經不足(這篇文章的時間是2019年)。已經從
小布希時代的單邊主義,逐漸過渡到歐巴馬時期的多邊主義(利用盟國的力量)。軍事科技的發展上,也有呼應此轉變
的對應措施,例如F-35就是採取多國分攤研發經費。不過軍事科技研發的主軸上,美國有一個所謂的抵銷策略(Offset
Strategy),其要意就是"透過追求傳統戰力的非對稱優勢強化,藉此抵銷假想敵於數量上的優勢"。簡單說,就是利用
先進軍事科技的優勢抵銷敵人的數量優勢。抵銷政策目前已經演變到第三階段,但從艾森豪總統(1950)到現在川普總
統(2019)年,抵銷政策應該都還是美國軍事科技研發的主軸思想。相關的討論很多,有興趣者不妨自行查找資料閱讀
。剩下美國的部分我只簡短談兩個部分。

由於一個國家的科技武器研發實力,和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產業發展、實驗室、新創科技公司,美國還有比較特殊
的國防武器承包商產業,都有一些關係,而且科技技術發展,與這些橫直交錯的關係對長期待在部隊需要輪換不同職
位的職業軍人來說,通常要很費力地去理解它,所以多數國家都會有一個國防科技管理平台的管理機構,藉由裡面的
科技專家、長期在此領域工作的人員,以這個機構來協助這些短期就會輪換的高層級(管理性)職業軍人。

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應該算是這樣一個單位。由於中文的基維百科的介紹條目內容不多,而且翻譯怪怪的,
我簡單做個介紹。DARPA一年掌管的預算接近800億美元,有200多名雇員,它的研發項目獨立於軍種的研發項目。
並直接向國防部的高級官員報告。(這意思應該是說,各軍種的傳統武器的研發,可能還是由軍種自行管理,也可能由
國防武器承包商進行研究,抱歉我對此瞭解不多,如何區分界線,我不太清楚)DARPA主要應該算未來科技的研發管理
單位,自己並不負責主要研發,可能用承包、合約(Contact)方式委託外面的研發單位,進行主要的研究。2017年,有
本書出版"The Imagineers of War",幸運的是有中文翻譯版,軍事科技幻想工程
內中對它的歷史、它的功績有深入的描述,有興趣的人再自行進階閱讀。

另一個議題是國防武器的承包商,根據維基百科中文版的列表,列表上的28家企業有16家屬於美國。因為維基百科已
經做了很好的整理,其中有企業名、銷售額、專精領域等,整理得很詳細。我就不用浪費精神多說了。請自行參閱。
國防承包商
關於國防承包商的議題還有一個軍工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的名詞。這個由艾森豪首創的名詞,60多年來,
也常常被拿出來討論,同樣的,網路上資料也是一堆,請自行參考。

另外還有不可忽視的,大學實驗室及小型新創科技公司,這些單位應該是某個科技的領先開發單位,所以會被美軍找
來做相關的配合。當一個科技發展出來時,是軍用或民用的用途,其實很難劃分,很多科技都是軍民共用的。所以這
些開發單位不一定是軍方單位,也不一定是國防承包商,由於這些民間的研發單位潛在數量太多,也多是短時期的任
務編組,由於太過零散,很難多做描述。

俄羅斯
俄羅斯的前身是共產蘇聯,自二次大戰後,蘇聯就在世界領域內和美國分庭抗禮,不僅意識型態不同,大部分的國際事
務上的處理方法,也幾乎都是針鋒相對的,各自設法要爭取盟友,擴大影響力。軍火武器輸出就變成一個爭取影響力的
重要項目。在國際軍火市場上,能和美國武器能相提並論的,大概就是蘇聯的武器。自從戈巴契夫解散蘇聯後,俄羅斯
身為繼承者,也多承襲了蘇聯遺留下來的軍火市場和軍事科技,由於軍火貿易所賺的錢不少,俄羅斯還是相當重視這個
產業,仍不遺餘力的研發新的軍事科技。

蘇聯崩潰後,蘇聯原有的軍工企業、研發單位,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維持前蘇聯時期的預算額度,瀕臨倒閉,俄羅斯初
期的軍工企業歷經了一陣低潮期,但在普亭長達10年的改革期後,軍工企業似乎又慢慢回到蘇聯時期的盛況,可以變成
一項賺國際貿易財的重要武器。普亭將整個國防科技體制整合成五大機構,航空航天局、常規武器局、造船局、彈藥
局和指揮系統局。武器出口額度從2001年3.7百萬盧布,一路增長到2018年19百萬盧布。重要的軍火企業可以參考中文
維基百科的說明俄羅斯國防工業

俄羅斯(蘇聯)武器設計,有一個重要的"迫擊砲哲學"。迫擊砲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武器,組裝容易、零件不易損壞,操作
簡單易上手,也不需要太多保養維護。雖然射擊準確度不如其他武器,但以強大火力彌補精確性不足的缺陷。俄製武
器的研發便是遵守此一「迫擊砲哲學」,以簡便和威力作為設計要點。舉例而言,20世紀有名的AK-47步槍。維基百科
的說明中有這樣一段話"因為AK-47系列步槍擁有非常優良的可靠性(卡彈的比率較M16低很多)和容易操作而密集的火
力;所以很多美軍士兵丟棄M14/16而使用AK"。俄羅斯的武器通常有便宜好用的特點,對於許多有急迫需求的第三世界
國家,這類武器便很有吸引力。

美國的盟友國家、俄羅斯的盟友國家

現代戰爭的武器系統科技密度的含量很高,傳統的陸海空三軍武器,加上指管通情C4I系統。小型國家研發資源通常不
足,中型國家即使能研發,但多只能針對部分的系統,能全面性、大範圍、各種類型系統都能研發的,除了美國外,全
世界也只有中國、俄羅斯可以沾上一點邊。

二次大戰後,國際政治逐漸演變成兩極政治,由美國和蘇聯分別當集團領導人。輸出軍事武器、先進的軍事科技,就變
成老大哥攏絡集團內小弟的重要手段。針對自己沒有全面研發所有系統的國家而言,輸入先進軍火,也是和維持假想敵
人的軍事科技平衡或超前的方法之一。美國集團中的北約組織國家(英、德、比利時、丹麥、荷蘭)、日本、南韓。蘇聯
集團中的中國、越南、北韓。大概都維持這樣的軍事科技發展策略。最近30年,中國發展經濟有成,連帶影響軍事科技
的發展能量大幅超前,現在已經出口部份的軍品。雖然不敢說科技涵量比俄羅斯還好,但是已經從純軍火輸入國變
成部分的軍品輸出國。而且品項從輕武器,轉變到飛機、戰車等的大型武器系統。


以色列
嚴格說來,以色列應該是歸類在美國盟友的範圍內。這邊單獨的討論原因,是因為以色列雖然大的武器系統仍舊依賴
美國體系,但是對比它只有800萬人口,所展現的豐碩的研發成果(世界有名的烏茲衝鋒槍、沙漠之鷹手槍、加百利飛
彈、幼獅戰鬥機、梅卡瓦主戰坦克),很值得認真去研究原因。

為了促進人民(或說士兵)進行研發工作的動機,以色列有知名的「Talpiot(塔樓)」計畫,在這個超級精英培養計畫
中,以色列每年從全國頂尖高中生的 2% 中挑選合適的人,進行長達 41 個月的訓練。這些士兵需要簽署延長 6 年兵
役的協議;在進入培養計畫之後,這些士兵除了最基本的軍事基礎訓練之外,還被要求加強在數學、物理方面的學習
,以領悟「軍隊和科技之間的關係」。再加上一些配套措施後,造就了以色列軍隊不只戰鬥力強,創新和應變能力也
很強。

不過妙的是,以色列人的創新雖然很強,但對開發成功的科技或商品,它們也很願意被併購或者出賣技術,所以小型
新創公司雖多,但成長到中大型的公司,就相對少很多。

新加坡
我們特別把新加坡拿出來特別討論,主要因為它是一個小型軍隊(總兵力為7萬人左右),守護著一個城市型的國家。因
為戰略縱深太小,導致其很容易被攻陷,防禦深度太淺,有限的國土也無法把很多軍隊不能部署在境內。新加坡的戰
略以嚇阻優先,次之則是全民防衛,也利用軍事同盟的關係,強化自身的安全。同時由於缺乏訓練場地,在海外國家
有些訓練基地。也有部分戰鬥機中隊駐守在外國(澳大利亞、法國),和美國也有聯合的戰鬥機中隊。

新加坡是五權協約國家(Five Power Defence Arrangements,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因為人口
太少,可用的兵員也不多。所以在新加坡在武器裝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它希望用火力補人力的不足。由於外交關係開
闊,雖然它以美式裝備為主,也有很多德製或英製裝備,新加坡軍隊雖然很小型,但是有不少自製的軍用支援車輛。
請參見新加坡武裝部隊的裝備
由於自身的武裝部隊規模不大,它很重視聯盟國家的集體防衛事宜,新加坡在C4I的軟硬體上更加的注意,以強化
和聯盟國家間的鏈結。

有點難想像的,新加坡這麼少的人口,竟然有一個5000人團隊的科學家、專家的支援團隊散布在SAF(新加坡武裝部隊)和
DTC(Defence Technology Community,國防科技社群),細節就不在此討論。有興趣者請自行再查找資料。

北韓
最後一個討論的國家是北韓,拉出來討論的原因是,我個人覺得它的策略似乎和別人都不一樣。可惜的是,北韓是一個
封閉國家,幾乎沒資料可以查閱,我們只能從新聞上發布的很少的資訊,加以揣測。北韓的準軍事人員有588萬(paramilitary
personnel,以上根據維基百科英文版條目)
其實我好奇的不是他的軍事單位,或者人數多寡,或者傳統武力裝備的精良性。

這幾年它躍上國際版面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的飛彈試射,或核武測試。其實就嚇阻的觀念來看,或許它的想法更合理,
因為花的相對資源也更少,效果更好。但是後果是觸怒美國。這邊我無法評論它的舉措對或不對,中間的利弊得失權衡,
只能由它自己的領導人取捨,對或錯的問題,通常也只能由歷史評判。
Reply

Use magic

You have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Login | 申請加入會員

Points Rules

Archiver|Mobile|Strategy WarMap  

2024-4-19 22:24 GMT+8 , Processed in 0.0308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Quick Reply To Top Return to the list